|
|
朱南军:穿越银保关系的迷雾(上) |
最近有关银保合作(本文主要指寿险公司)的两方面问题不断见诸报端,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一升一降”。“一升”是指在保单销售方面,近年来银保产品的代理手续费用大幅攀升,银行保险业务虽然飞速发展,但并没有给保险公司带来实惠,甚至出现亏损;“一降”是指在资金运用方面,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协议存款的态度变为“新的协议存款调低利率,到期的协议存款能不续约就不续约”。如今的银保关系非同一般,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可以用两个“三分之一”来说明:今年1―2月,银保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的三分之一;2月底银行存款占保险业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商业银行的“一升一降”从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保险公司因此对商业银行颇多抱怨。借此机会,保险业界又是一阵猛吹海螺,或者要求监管机关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以及放开有关比例限制,仿佛监管机关总是保险公司追求“理想投资收益率”的绊脚石;或者提出设立银行系保险公司,并赞其是发展银行保险、协调银保关系的“最佳模式”。监管机关也曾表示要针对银保市场的手续费恶性竞争近期将下发文件,“清理市场秩序,规范银保关系”。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银保关系中的“一升一降”只是存在于银保关系中的表象,这种表象的背后,反映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决策层的绩效考核和行为约控制度的差异,并导致了二者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市场策略。 我们先从协议存款谈起。银行方面调低保险公司新的协议存款利率,必然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利润水平。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两点:首先,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是大数定律,在任何既定的投资收益率水平(即使投资收益率为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如果还要获得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只要提高产品费率即可;其次,即使保险公司主打投资、分红和万能类产品,在产品定价时也必须把未来的收益率变动风险考虑在内,否则只能自愧技艺不精、预测走眼而不能埋怨他人。进一步讲,保险公司也必须学会根据资产业务的实际情况来吸收负债,而不是仅仅根据负债情况来确定资产策略及其收益率,社会投资收益率水平的高低不能够成为保险公司决策层推脱经营责任的理由。退一步讲,即使监管当局顺从某些“民意”,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和放开比例限制,保险资金的确有可能实现较高的收益率,可是,在资本市场竞争性条件下,风险和收益是均衡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就一定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吗?即使资本市场存在个别低风险、高收益的套利机会,那也是昙花一现,怎么能单单让你保险公司独具慧眼、闷吃独食呢? 探寻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只有一条:保险公司这边厢为圈占市场份额而恶性竞争,一味降低产品费率和支付高额手续费,虽然导致保费收入猛增,资金大量囤积,但承保利润却差强人意,甚至亏损;那边厢协议存款利率不断走低影响整体投资收益,总的利润目标当然难以实现。从保险公司个体角度而言,股东利益应该是第一位的,从社会角度而言,资本的获利性是第一位的,企业的一切行为均要依据股东和资本的要求。那么保险公司为什么出现非理性思维,如此这般地关注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而忽视可能导致的亏损呢? 在探讨保险公司为何关注市场份额之前,我们先考察一下我国金融圈的龙头老大――商业银行的市场表现。我们会很奇怪地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并未像保险公司那样一味追求市场份额和负债业务的现金流入。例如在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商业银行吸收社会储蓄相当于保险公司销售保单,属于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相当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属于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同样面临这资产收益率的问题,因为债券投资收益低,贷款利率受限于浮动范围,好的贷款项目屈指可数,而且各家银行都在争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相对变得消极――只是默默地“惜贷”,并不像保险公司那般一味埋怨监管当局的投资管制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上作出积极调整,调低协议存款利率就是一例。另外,商业银行还收取银行卡年费和小额帐户管理费,这实际上相当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费率。商业银行此举必然影响到自己的市场份额和负债业务的现金流入,难道商业银行就不怕丢失市场份额吗?商业银行当然很清楚这一点,但商业银行同样清楚的是:如果不能够盈利,市场份额又有什么用呢?你保险公司不来我这儿存款正好有利于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减少流动性压力。以前商业银行都是根据负债定资产,而今银行都在根据资产业务来吸收负债。我们保险公司能否从中向银行老大学习资产负债业务方向的转型呢? 如果保险公司仅仅是从策略和技术层面向商业银行学习资产负债业务方向转型的话,那太简单不过了,因为当前中国保险公司拥有中国金融领域最卓越的投资、精算和营销人才,哪有学不来的道理?然而事实表明:就是学不来!最近十年来,国企味道浓厚的商业银行从存款大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股改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等系列举措,开始调整经营思路,注重改善资产质量和提高盈利能力;而对内对外开放的时间和程度都远远超过商业银行的保险公司为何还停留在“保险业速度第一”和过分追求保费收入的阶段呢?
|
|
|
|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