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古人习惯以“十”虚指多的意思,故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在入世十年之际,对过去的对外开放历程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恰当的时点。回首过去,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是保险业飞速变革的十年,是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十年,是保险业深化开放的十年,也是保险业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十年。
从友邦进入中国起,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由于被这样一个巨大的、尚未完全开发中的市场所代表的市场潜力深深吸引着,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付出了众多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入世之后,伴随着经营范围所受限制的不断减少,外资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用保费收入绝对指标衡量,外资公司保费收入规模从2001年的32.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34.30亿元,扩张了18倍。
但是,之前所担心的中资公司因为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偿付能力普遍不足,在生产率、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而不堪一击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似乎并不那么亮眼:从以保费收入计的市场份额来看,财产险业务部分,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1%的水平;人身险部分,2005年,外资公司市场份额从上年度的2.64%一跃提升到8.9%(主要归功于中意人寿签下的团险大单),之后,除2007年市占率达到8%以外,在其余年份,都不超过6%。此外,近些年更出现了许多外资股东“急流勇退”的案例。
不过,就此断言外资“跑输”了中资,未免流于片面。纵观这十年,保险业对外开放格局演变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外资日益多元化地融入中国保险业。除了入世前就有的设立分公司、设立中外合资公司以及参股中资保险公司之外,按照入世承诺,从2003年,外资非寿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子公司;外资公司通过并购等形式,作为法人投资者或者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保险公司也更为常见;另外,随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中资保险公司海外上市进程的推进,外资介入保险业又增加了外国公众投资者持股等形式。而伴随外资介入形式的多元化,外资股东类型也进一步扩展,从以外资保险人为主,发展到包括外资银行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以及境外非金融机构。如果把外资在中资保险公司中所持股份对应的市场份额考虑进来,同时剔除掉中资机构在合资公司中所持股份对应的市场份额,2010年,外资对应的市场份额约为22.1%,其中产险市场份额和人身险市场份额分别为20.5%和22.7%,均超过五分之一。中国保险市场的五分之一强是由外资撬动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这一认知实际在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平时所称的外资公司,只是“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管辖范围内的合资保险公司、独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公司的法律地位及相应的市场待遇,包括设立资格、业务范围、税收征管规定等等,其法律意义远大于市场意义。十年来,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性在稳步提升,在与中资共同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经营成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保险业对各种资本而言,是没有“先验论”和“出身论”的。
那么,日益重要的外国资本,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一言以概之:如果没有入世带来的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保险业通过对内改革可能也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却很难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中国保险市场发育路径的特殊性。
与西方发达市场所走过的轨迹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原生的,而是“嫁接”、“转合”而生的。保险市场作为整个大市场的一个子系统也不例外。“嫁接型”市场与原生型市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速度。回顾美国的保险史,亨利・海德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初步完善了人寿保险代理人的培训方案;而“人寿保险之父”伊利泽・赖特用了三十六年的时间才得以让马萨诸塞州开始用法律来维护寿险保单投保人取得退保金的权利。而通过嫁接,可以显著地缩短市场和监管体系成形的时间,并大大降低探索过程所带来的资源损失。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来自发达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形式介入中国保险业后,不仅提高了中国保险业的资本存量,而且带来了能够有效提高资产质量的创造性资源,例如先进技术和经验、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管理能力、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等等;不仅为中资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而且因为外资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让我们更直接地体验到了国际市场的前沿技术。这对保险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福利提升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从原发型市场中提炼出来的思想和经验,一旦与原发市场的脉络割裂、而被直接应用其他不同背景的国家,就会成为本质不同的东西,进而引发“水土不服”。不得不承认,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尚受到法律法规的束缚,比如不能经营法定保险等等,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水土问题。一些外资公司不加改造地将用于海外市场的产品、管理经验移植到中国;某些外方高管会不自觉地用在国外工作多年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经验来指导中国法人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对中方人员并没有实质性的放权和授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水土相异,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到外资公司的运营效率。另外,外资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时间尚短,尚未建立完善的本地人才储备机制、培养起符合本地发展要求的人才团队,加上中国保险业本来就人力资源短缺,因此也进一步束缚了其潜力的发挥。正是因此,相较于入世前和入世之初对中国市场的满腔热情,外资公司对市场的预期也更为理性。根据2010年11月普华永道发布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调查,有31家外资保险公司降低今后3年市场份额的期望值,寿险公司预计其市场份额到2013年将保持目前5%的水平,而财险公司对未来3年的份额预期则停留在1%左右。简而言之,在恰当的监管下,资本逐利的本性和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感知能力,必然会引导它走向最优配置。
引自 金融时报网 2011年6月22日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bx/txt/2011-06/22/content_373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