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孙祁祥:新年寄语保险业:创建品牌与创新能力
     新年的第一期“北大保险时评”又与读者见面了,首先感谢读者一年来对本栏目的关注。2005年,对中国的保险业来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份。200年前的1805年,英资保险商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谏当保安行的保险机构,成为外资在华的第一家经营机构。20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开放姿态,以一个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身份,主动向世界全面开放了自己的保险市场。

    200年的时间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在300多年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中也不算很短了。然而,从1805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这144年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保险业虽然渡过了“漫长”时光,无奈是惨淡经营、发展极为缓慢。据有关史料记载,“全国华商保险公司(包括分支机构)解放后登记营业者90家。外资保险公司登记营业的为41家。保险从业人员约3000人”(中国保险史志1805-1949)。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保险业发展仅10年左右的时间就近乎“寿终正寝”。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200年后中国保险业这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恢复保险业以后,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总规模从4.6亿增长到4000多亿,年均增长率超过30%,保险公司从PICC一家发展到包括股份制、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民营资本等在内的80多家,此外还有1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和几百亿国内资本在等待进入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历史给了当代的中国保险业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它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多年;历史同时也赋予了它一个重要的使命: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业常青的行业。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在世界500强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而与中国经济的大国地位所相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以“承诺”和“经营管理风险”为重要特征的行业,如果没有基业常青、没有可持续发展,它所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将比制造业和其他金融行业都更大。

    基业常青可能是许多企业家的梦想。然而梦不一定都能圆。据麦肯锡2001年的调查,1914最早评选出的100强企业只剩下柯达、GE、通用、福特、杜邦、保洁等18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通行的生存法则,因此,指望所有“出生”了的企业都能“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18家留下了?

    成就“百年老店”的秘方会有多种,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有卓越的品牌和永不衰竭的创新能力。有了品牌,才会有市场认可度,才会有消费者。而品牌何来?首先,企业的领军任务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不求大,但求卓越。有了卓越,企业就会脱颖而出;就会创造需求;就会造就持久。这种“持久”的不断积累才会演变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其次,企业的领军人物一定要将其“精品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然而,仅仅有“品牌”还是不够的。麦肯锡2001年的调查同样发现,GE4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GE金融公司的新业务。可见,“品牌”所代表的“内容”应当是“动态”的。没有新业务,品牌也会“消失”。而新业务的产生无疑是源于创新。何谓创新?按照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熊比特的说法,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按照一般经济学的解释,就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进行的体制上或者手段上的改革。不论是新组合还是改革,其核心都是要“与时俱进”:跟随市场、呼应需求、引领潮流。唯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创新能力何来?我认为,公司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个高效的管理架构。

    如果说,白手起家、安营扎寨、跑马圈地是中国保险业在前20年的主流经营模式的话,那么,在全面开放市场、面对具有上百年历史、声名卓著的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全方位竞争的环境中,创建品牌和锻造创新能力应当作为中资企业在2005年之要务。

    愿我国保险公司在新的一年里能在创建品牌与锻造创新能力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5-01-07

友情链接   8797威尼斯老品牌  |  8797威尼斯老品牌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