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刘 涛:未雨绸缪――浅谈恐怖险

       如果说印度洋海啸是老天爷的一场玩笑,人类的渺小无法抵御大自然的无情;那么7月7日清晨发生在伦敦的7声巨响,无疑是应被人们永远铭记的一幕悲剧。
       众所周知,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公害,其在给民众造成极大心理恐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在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保险业所面临的将是巨额理赔以及重新审视恐怖主义风险的现实。那么,又当如何从恐怖主义投射的阴影下走出来?各国保险企业纷纷绞尽脑汁来设法应对这重大的考验。
       恐怖险就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循着恐怖主义的脚印一路走来的新险种。恐怖险的保障范围是在恐怖主义事件中发生的损失,包括人身、财产、住宅等方面的赔偿,但保费较一般险种要高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在此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在保险条款中将恐怖袭击和战争列为“例外责任”,不予理赔。
但随着恐怖主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恐怖活动越发的变本加厉,除了恐怖打击手段与强度不断升级以外,频率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民众的反恐意识不断增强,恐怖保险需求旺盛,各国的保险公司适时开发了多种恐怖险产品,该业务吸引了很多客户。目前,恐怖险作为一项独立的险种,已初具规模。据介绍,中国市场上目前已经有了恐怖险。2004年,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签订了财产保险单可视为国内首个“恐怖险”案例,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山市分公司主承包,承保金额6.3亿美元。其中,关于附加的恐怖主义责任险限额高达1.5亿美元。
       每次恐怖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都是动辄数以亿计的巨额赔付。以2004年“9?11”恐怖袭击案为例,受害者共获得381亿美元的赔偿,其中保险公司支付了赔款总额的51%。对此,保险公司也颇为无奈。越来越频繁的恐怖袭击,让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风险,通过增加保费尽量做到收支平衡,是保险公司选择的应对之策。然而,现实情况下市场的力量却并不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巨额赔付。即便是保险业非常发达的美国,在面对恐怖主义风险时也并非游刃有余。现有的保险市场体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恐怖袭击造成的巨额保险理赔。如何分散恐怖主义风险应该成为保险商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无疑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以英国为例:为了尽可能减少恐怖主义袭击造成的经济损失,1992年,英国几大保险公司成立了PoolRe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采用再保险联合体方式(有效的再保险组织方式),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承保能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最大限度地防止保费外流。英国政府通过PoolRe提供恐怖主义袭击再保险。PoolRe就像一个大型“蓄水池”,保险公司可以将恐怖主义风险保费储存在这个“蓄水池”中,一旦遇到恐怖主义袭击,“蓄水池”中积累的保费可以用于支付保险理赔。据悉,PoolRe在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后遭遇巨大风险,越来越多的保险商感到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纷纷加入PoolRe。因此,当伦敦爆炸案发生后不久,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杰伊?格尔布就宣称,由于被保险的损失情况并不严重,英国政府又通过PoolRe提供了恐怖主义袭击的再保险,此次伦敦恐怖袭击对财产及意外保险公司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美国的情况与此有所不同。“9.11”事件发生之后,为了联合所有保险公司的力量,一致抵御恐怖主义风险,美国国会通过了有效期为3年的《恐怖主义风险保险法案》(TRIA法案),当时特别规定如果发生来自美国以外恐怖主义者的核武器、生化武器攻击,损失一旦超过125亿美元,美国政府将包揽全部保险赔偿。有效地稳定了保险市场,尤其是私有商业保险市场,并为美国国内的建筑、房屋撑起一顶“保护伞”。
       从以上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应对巨额恐怖风险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再保险,或由国家提供一种类似的无限额再保险,以抵御变幻莫测的巨大的未知风险。通过这种风险转移,政府便成为未来恐怖袭击的承保者,而保险公司则充分免除了后顾之忧。此外,一些保险公司由于加强了与国际国内保险市场的合作,向资本市场转嫁了一部分风险,以此作为补充方式,为商业保险承保恐怖险构建了“双保险”。因此,许多保险专家称这种做法是化解恐怖保险风险的“最后武器”,也是最重要的“武器”。
       借鉴成功经验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目前,国内保险业在针对恐怖险的研究方面论著尚不多见,笔者认为大致应遵循上述思路,将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和国家担保的力量结合到一起,来共同承担恐怖袭击风险。与此同时,还应运用有关途径,将本国的巨灾风险转移到海外资本市场,以此最有大程度上地达到分担恐怖风险的目的。相信在这次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之后,恐怖险在世界范围内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国内保险业也将会给予恐怖险更多的关注与思索。

2005-07-20

友情链接   8797威尼斯老品牌  |  8797威尼斯老品牌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