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12月末,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为673.17亿元,尽管同比增长45.31%,但是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总规模自2004年10月首次走低,并持续数月至年底仍未改变趋势。尽管不能说保险资金自此开始大规模减持基金,但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确出现了与持有基金规模的反向趋势,人们不禁要考虑,这是否是保险公司持有基金的策略拐点?
随着入市规模的扩大,保险资金将成为与基金并驾齐驱的机构投资者,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同时我们也承认基金与股票是不同的投资品种并不是完全替代品,它们的风险收益特性并不相同。但我们必须考虑:基金管理公司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价值在哪里?过去我们经常强调基金的“专家理财”和“成本节约”的价值,现在又提及基金对保险资金的“流动性”价值。然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这是重构保险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关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专家理财价值。曾经有人认为“保险公司投资人才储备的缺乏会限制其直接入市的规模。股票投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而对保险公司投资于基金持乐观态度。专家理财诚然是基金运作的特点,这是否是基金运作的排他性特征呢,保险公司自己运作资金是否就实现不了专家理财呢?即使基金公司在专家的培养和股票投资经验积累方面走在前面,由于人才流动规律的作用也会逐渐减少这方面的差距。而且,保险公司内部深谙自身负债特性的专家更有利于资产负债的匹配要求。当前,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已经具备股票投资的专业化基础,有能力在内部构造针对证券市场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时,我们有理由要求投资专家应该具有较之非专业人士更好的风险收益掌控能力,而且从美国共同基金的运作来看的确实现了这一点。
再看我国基金专家理财的成绩如何呢?保险资金在基金投资上曾经一度获利,但1998年以来,整体而言仍处于亏损状态。从过去的一年中看,保险公司投资于基金的损失保守估计也有百亿之巨。基金公司专家似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才智,即使这两年喊的震天价响的价值投资理念也似乎是在造势,实际上还是在遵循“有智不如乘势”的处世哲学;一些指数型基金更是表现出无为思想,与提取的巨额管理费用很不相称。因此今后基金必须向世人证明自己专家理财的价值何在,保险资金也将从投资业绩高于自己的基金中遴选合作对象。
其次是成本节约价值。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共同基金的持有人中,居民个人和非专业性投资机构占了相当部分,而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的投资比例较低。因为居民个人和非专业性投资机构资金规模较小,自己运作投资的成本较高,交由基金打理能够节约成本如研发、交易、核算等成本。有一些保险资金投资于共同基金也夹杂着双方同属于一个金融集团的原因。同时,美国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用也较低,这反过来吸引了居民个人和非专业性投资机构投资于基金。我国基金的管理费用普遍较高,且旱涝保收,很少与投资业绩挂钩。按照600亿的基金持有规模和1.5%的管理费用,保险公司承担的管理费用每年大约是9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托管费和审计等其他费用。高昂的基金运作费用对于很多游走于盈亏平衡点上的寿险公司而言尤其敏感,不得不考虑自起炉灶。
再次是流动性价值。一些人士认为追求流动性使得保险资金仍然持有基金份额,认为如果保险公司直接投资于股市,就无法保证任何时候都抛售兑现,而投资基金却可以随时赎回。流动性作为金融资产的三性,永远是投资人考虑的问题之一。但是,各种投资人对金融三性的偏重并不相同。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巨量性的特点,需要和长期、稳定和大容量的资产相匹配,但它并不要求非常强的流动性。当然,财险公司对流动性还是有较强的要求的。但我们应注意到,流动性本身还取决于投资对象的市场容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市值和盘子等概念。至于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封闭式基金规模大的数十亿,小的几个亿,而且还在折价交易,市值很低。有的开放式基金因为巨量赎回导致份额太小,还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这相对于保险资金上万亿的资金运用余额而言又谈何流动性?因此,今后基金管理公司不应仅仅在发行新基金方面做文章,还应该将现有的开放式基金做强,规模做大,来满足保险公司这样的大型投资机构的流动性需求。
200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