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新立:加息过后看保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 |
近日,寿险业面临着一个挑战,即7月20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以及国务院宣布降低利息税之后,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变为3.1635%,比寿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高出了0.6635%。这使得一部分投保人开始考虑自己的保险买得是否“合算”,也使得众多消费者对非投资性寿险产品开始持观望态度。 寿险业对这一挑战的应对不妨借鉴危机管理的思想。历史上,很多危机事件都被被动的一方“别出心裁”地加以利用,从而扭转了局面,这次加息减税对于寿险业来说,虽然算不上危机,但也构成了一定压力。如何利用这个压力,将其视为一次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契机,是值得我们当前认真思索的问题。 对于投资性寿险产品来说,由于加息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是正面的,所以影响并不大,而那些传统的、非投资性的寿险产品的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现在的局面就会迫使他们认真思考,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目前国内很多消费者都把保险视作一种投资品,认为购买保险是一种投资手段,希望以此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考虑是否买保险的过程中,即便先是从其风险保障功能进行考虑,但毕竟出险的概率较小,尤其是一些寿险产品,最后都会落脚到自己能够“确定地”得到多少返还这个问题上。而同时,在我国当前的保险营销过程中,为了顺应消费者心理,也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保险的储蓄投资功能而忽视其保障功能的现象。这就使得相当多的消费者重视保险的投资功能,而忽视其保障作用。对于非投资性寿险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心理在费率市场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因为加息减税是政府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其未来发生与否、变动的额度都是不确定的,在较长的时期内,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 实际上,保险业首先要认识到,这种不成熟的心理对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它一方面阻碍了保障型险种的发展,不利于保险公司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突出行业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对保险的核心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许多消费者对于所购保险产品的预期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旦现实和预期不符,他们常会归咎于保险代理人的误导或产品设计的不合理。这种心理蔓延开来,往往演变为对保险业的不信任和排斥,并直接损害保险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事实上,保险的核心作用是保障。换句话说,保险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寻求可靠的保障而提前做的准备。保险实现保障功能的方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使得保险机构与其他从事储蓄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有着明显的差别。 保障功能为保险公司所特有,构成了保险产品最重要的内含价值,也成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内容。而储蓄与投资只是保险兼具的功能。从保险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保险的储蓄投资功能是保障功能得到一定发展后衍生出来的,它不能脱离保障功能而单独存在,更不能超越和代替保障功能。如果保险失去了保障的功能,失去了对风险的专业化经营,只是单纯地强调资金储蓄投资和资产增值,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保险业将失去核心竞争力。保险产品应当以保障为基础和核心,真正发挥其家庭避风港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险业应该有一种定力,从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产品、技术及营销等方面下功夫,增加非投资型寿险产品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还要肩负起保险教育的重任,要让消费者认清,他购买的究竟是什么。成熟的消费心理需要培育,需要有意识的引导。我们可以将这次加息减税作为一个契机,借此宣传保险的保障功能,避免出现新产品卖不动和老产品大量退保的现象。要让消费者理解,保险与储蓄的利差固然吸引人,但和利差相比,保险产品中的保障功能价值更大。利息的上涨以及税率的下调今后还可能发生,也可能向相反的情况转变,这就是购买寿险产品必须承担的风险。就像银行储蓄一样,为什么在股市火爆的时候仍然有人把钱存到银行里?难道他们不知道在这时如果把钱投到股市中,很有可能会大赚一笔吗?不是,正是因为存款者知道股市的风险,所以他们才愿意承担可能赚不到那么多收益的这种风险。这个道理同样也可以用在保险和其他理财渠道的比较上。我们要让消费者理解,投资性寿险产品和非投资性寿险产品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弱势各是什么。只有这样,市场细分才能在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配合下逐渐形成。
2007-08-08
|
|
|
|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