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后成: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医改 |
前段时间,笔者一位同学的丈夫得了急性脑膜炎,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在探望他们的过程中,这位同学向笔者倾诉了这段时间所面临的困难。期间,她说道,有那么几万块钱在身边就是好,家人生病了就能用得上。在谈话结束后的好长时间里,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因为它令我将医改的重要性与中国经济增长联系到了一起。 首先,医改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毫无疑问,这几万块钱是笔者这位同学丈夫的“救命钱”。在中国,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地会有这么一笔钱在手头,以备在发生不测的时候派上用场。对这笔钱的需求就是凯恩斯笔下的“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具体而言,预防的是自己或家庭成员一旦发生疾病而无法支付医药费,从而导致自己或亲人伤亡的风险。这笔钱存在的深层原因何在?答案是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过于薄弱,民众无法相信它能帮助自己抵御疾病风险,无法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要留一笔钱在身边。而要把这笔钱给释放出来,对策就是进行医改,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刘国恩教授认为,如果改革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给民众一种面对疾病风险的安全感,那么民众就可以放心地把这部分“保命钱”、“救命钱”拿出来,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投资。不管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投资,都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医改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假设中国平均每个公民有一千元钱用于预防疾病风险,那么十三亿中国人加起来就有一万三千亿元钱。这部分钱对我国经济的推动是相当很可观的。可是由于不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这部分钱只能放在民众“手头”或者银行,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其次,医改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公认。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包括量和质这两个方面,量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时间,质是指劳动力的知识、熟练程度、技术以及其他可以影响其从事生产工作能力的东西。 在不完善的医疗制度下,门诊以及住院的人数无疑会增加,这部分人暂时退出劳动力大军,造成人力资本数量的下降,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在不完善的医疗制度下,门诊以及住院所需要的时间无疑也会增加,这就减少了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也造成了人力资本数量的下降。此外,不完善的医疗制度导致过长的住院时间,使得劳动力的知识以及技术过时、落伍,劳动的熟练程度下降,劳动生产率下降。所以,不完善的医疗制度在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这两个方面同时减少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国家经济增长造成障碍。另外,病人需要照顾,而在目前的医疗制度下,医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由患者自行解决。这样,患者家属的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随之下降,导致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减少。如果单从一个患者、一个家庭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那么严重。但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因为全国各地的患者加起来,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减少是很显著的。 所以,一个成功的医改,能减少门诊以及住院人数,缩短门诊以及住院时间,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医改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自身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取决于收入与成本的比较。因此,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其中,医疗保险费用作为成本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美国,企业主依靠医疗保险计划吸引新员工,留住老员工。但是,员工和家人的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卖出去一辆汽车平均要负担1500美元的医疗保险成本,甚至比用钢成本还高。这对通用汽车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是导致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元凶之一。 在中国,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保健意识增强,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剧,高端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医疗费用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企业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如果医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机制来遏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就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2009-11-25
|
|
|
|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