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郁智慧:气候变化:保险业如何应对? |
如果要评选奥巴马上台之后最热门的话题,我想气候变化一定名列榜单。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使得气候变化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作,触及了农副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引发更多的飓风,暴雨,山火和干旱等。
具体到处在中纬度生态脆弱地区的我国,极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危害。例如,我国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而且分布不均,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漫长的海岸线是我国人口密集和经济、贸易发达的地带,而这些地区正直接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因此,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它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的威胁。而且,中国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艰巨,防御自然灾害的经济能力与技术水平都极为有限,将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和区域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受害者之一。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2008年初南方50年不遇的雪灾,2009年中国北方严重的干旱等。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线,比如为财产、农作物和牲畜提供保障的财产保险,与污染相关的责任保险,与灾害过后易伴随产生的水生疾病、瘟疫等相关的人寿和健康保险等。气候变化使得巨灾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致使保险公司原有的假设前提和损失估计模型不再适用,进而影响保险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2005年,仅美国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就有超过60万居民的财产保险保单因为不断增长的气候相关损失问题被取消或者没有能够被续保。如果不采取措施听之任之的话,这种情况将会不断的蔓延加重,从而将更多的负担转移给消费者和政府,同时也减缓了保险业本身的发展速度。
保险自出现以来一直承担着风险防范,损失控制的任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且不可替代的贡献。如今,面对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保险业又该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笔者认为保险业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首先便是要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危害。只有认识到其危害性,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幸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参与到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中。调查显示,美国保险公司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程度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68%,而美国以外的保险公司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从2003年的50%上升到2007年的84%。国际上保险行业的一些领头羊,如AIG、瑞士再、慕尼黑再、苏黎世保险、劳合社等均纷纷开始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并开始采取行动。目前看来,中国的保险公司似乎显得后知后觉,在气候变化方面还没有准备和反应。
在认识了气候变化的危害后,保险公司又该如何行动呢?最容易想到也是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改进已有产品费率模型、制定更严格的保单条款、提高价格甚至取消某些险种,以保护公司的生存。这些方法未必解决根本问题。首先,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已经在科学界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至今在定量方面还没有明显的成果,更何况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有效的预测未来,这似乎更难上加难。其次,这些措施虽然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更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却是非常消极的应对措施。价格的提高,更苛刻的条款不仅会挫伤投保人的购买意愿,也会影响灾后损失的补偿和恢复工作,损害保险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抑制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事实上在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国的某些保险公司就采取了这些行动,严重影响了新奥尔良地区的重建进度。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化被动为主动,将气候变化看作一项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完善原有产品使其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更多、更好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保险产品。现阶段,保险公司应特别注意把握住在全球范围内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节能减排建设中的机遇,占领未来市场并攫取利润,并客观上为加速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做出金融行业应有的贡献。如AXA公司为风电场提供了全面广泛的保险,2006年该项目产生了1400万美元的保费收入。再如已有多家保险公司采用的“现驾现付(PAYD, Pay-as-you-drive)”保险品种,不仅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降低车祸风险和减少能耗做出了贡献。此外,保险公司自身也应该直接参与相应的公益事业,降低自己面对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在客观上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比如日本的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在亚洲地区种植了7500英亩的红树林,以规避日益增多的飓风带来的损失。
总之,气候变化的威胁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保险业只能坦然的接受这个挑战。但是接受并不表示让气候变化为刀俎,任其宰割,更不表示消极应对,独善其身,而是应该化危机为机遇,扭转乾坤。积极的应对在使保险业自身免收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的同时,更有助于其更好的发挥“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保障人民健康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9-10-21
|
|
|
|
版权所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797威尼斯老品牌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