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3
2019年10月,随着国家提出将区块链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波区块链技术讨论的热潮。金融和保险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也是“区块链+”的核心领域。笔者有几位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朋友,在看到相关新闻后,很兴奋地跟笔者讨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对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影响,甚至谈到如何实现保险业比特币式的“去中心化”。对于后者,笔者并不赞同。诚然,在数据的安全性、信息传递效率和成本上,“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可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中心化”的经营仍然是保险业的核心模式,保险需要“中心化”的保险公司来应对信息不对称和进行风险管理。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是保险行业的显著特点。理论上,保险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逆向选择是说被保险人由于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风险,因此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出于利己动机,高风险的人会试图隐藏自身高风险的事实而选择相对更高的保障。道德风险是说由于保险公司无法观测和约束被保险人所有的行为,因此选择更高保障的被保险人可能会因为有了保险的保障而降低防损减损的努力或者干脆进行保险欺诈。前者称为事前(Ex-ante)道德风险,后者称为事后(Ex-post)道德风险。
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机制加以应对,否则将导致无效率配置和市场崩溃。如果不是强制购买的险种,应对逆向选择一般有两方面措施。一方面是挖掘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准确的差异化风险定价,使得保险产品整体满足赔付预期;另一方面是运用分离均衡的思想设计不同保障和价格的产品,使得高风险的被保险人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自动选择高保障但价格更贵的保险,而低风险的人选择低保障但是价格更低的保险。对于事前道德风险,一般而言,基于不计免赔和共保等方式的最优合约设计是通常的应对方法;对于事后的道德风险,加强反欺诈和理赔管理是常用的应对方法。
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保险行业长期需要“中心化”的保险公司的核心原因之一。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保险公司围绕信息不对称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挖掘更多与风险有关的真实信息,二是利用这些信息设计合约并保证合约按规定执行。既然如此,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来同时取代保险公司两方面的职能,我们就很难有理由认为不需要“中心化”的保险公司。在保险经营的场景中,区块链的出现使得我们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更真实有效的信息,但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事实上,这些信息的使用往往需要由专业的精算师、数据分析师和经营管理团队进行。而利用信息的过程就是保险公司基于风险相关的数据进行合约设计和理赔等经营管理的过程,这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且尚不能被取代的地方。
此外,风险管理的专业性门槛和相关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属性是保险行业长期需要“中心化”运营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将保险公司看成一个将风险信息“加工”成为合格保险产品并维护其稳健运行的工厂。更有效和更便捷的区块链信息收集和传递技术显著地改善了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成本,也提高了运行维护的效率,但是并没有降低这家企业的产品加工技术难度。相反,随着社会经济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复杂和专业的“加工”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和信息化系统投入,比如雇佣精算师、数据分析师和建设更先进的信息化系统。通常意义上,这些投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保险公司并不会因为业务增加一倍而需要多雇佣一倍的精算师或者增加一倍的信息系统投入。因此,风险管理的专业性门槛和相关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使得一个专业的保险公司作为经营的中心更经济和更有效。
综上,由保险公司开展“中心化”经营仍然是保险业的核心经营模式。笔者想强调,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说“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对保险行业没有影响。保险业许多专业人士从信任机制、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的角度,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非常看好。笔者非常赞同在恰当的环节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性应用,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全面提高保险行业的科技含量。保险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科技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险业承担着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职能。保险业应当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吸纳有利于提升自身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性技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680期,2020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