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从灾害风险保险的中端,即灾害保险的承保与理赔来看,保险业需要从风险减量角度寻求突破。
首先,气候异常对保险定价的基础——风险评估形成挑战。极端气候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能使风险评估变得更加困难。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改进其模型和分析来更准确地估计风险。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如果能够通过与风险减量相关的技术手段或参数化保险等创新产品降低一部分承保风险,对于潜在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抵消。
其次,气候异常会带来更高的索赔成本。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林火和暴雨可能导致更多的索赔。这些事件通常造成巨大的损失,包括房屋、商业和车辆的损害,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赔偿。这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索赔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据媒体9月3日报道,在一连串极端天气事件过后,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型保险公司不再提供易受灾害影响地区房产所有者最需要的承保服务。各大保险公司称,它们将把飓风、大风和冰雹引起的损失从面向沿海和野火高发区域房产的保单中剔除。这意味着这些区域的个人和家庭不仅可能失去至关重要的保险保护,而且随着全球变暖,他们暴露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还会增加或强化。在这样的趋势下,风险转移需求和供给的矛盾逐渐凸显。
从灾害风险保险的后端,即再保险等分散承保风险的渠道来看,保险业也需要积极探索风险减量模式。
首先,再保险分出人面临资本挑战。作为承接保险公司超额风险分散的再保险公司,也会受到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巨灾损失不断上升,与之相关的保险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数据,到2040年,气候变化将使风险资产池扩大33%至41%,随着灾难损失激增,全球新增财产保费将达到1490亿-1830亿美元,届时财险公司尤其是再保险公司的潜在市场将扩大两倍不止。而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提速,也将进一步推动保险需求增长。但目前再保险市场的资金供应规模,基本上无法与庞大的需求相匹配,整体上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事实上,再保险市场注资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供应短缺,已经在价格过高上体现出来,安永在其2023年报告中就指出,由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多发,再保险费率需上涨50%才能抵消不断上涨的赔付成本。这种情况下,许多保险公司分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次,保险连接证券市场扩容受阻。保险连接证券是保险公司向资本市场转移巨灾风险重要的渠道,包括巨灾债券、行业损失担保等。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由于传统的多元化策略在压力时期并不总是奏效,作为一种低相关性的资产类别,保险连接证券兼顾了多元化和稳定回报,具有一定吸引力。随着巨灾风险的增大,2023年上半年巨灾债券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约97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2022年的发行总额。其中,巨灾债券市场规模在过去5年中持续增长,一直是保险连接证券市场的亮点之一。然而,这一资产类别的更高回报是否能够吸引更多资本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巨灾风险对于金融行业人士来说略显陌生,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关注其他更熟悉的资产类别,这些资产类别也能提供较高的预期回报,且流动性更大,波动性可能更小。
基于上述分析,在前端、中端和后端压力都增大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增强持续提供相关风险保障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一方面,风险减量本就是保险的应有之义。虽然这一称谓是近来才在行业中广为讨论的,但具体所指对于保险来说既不陌生,也不是额外的工作,它本来就是保险对风险进行分散的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核心的承保理赔环节,保险投资、风险评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中也包括损失控制及安全激励,即风险减量。事实上,保险业在这一领域有很多经验,例如承保了烟叶保险的公司和当地气象部门合作,通过人工影响天气降低冰雹灾害发生概率;又如,保险公司通过总结历史索赔数据,为社会提供风险知识培训,并向客户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灾害的防灾减损建议。类似这样的工作,看似进行了额外的支出,但却在更大额度上降低了理赔金额,由损失控制而进行的风险减量工作是服务于保险公司自身利益的,进而有助于降低价格,惠及众多投保人。毕竟只有在价格上具有可行性,保险才可以发挥社会稳定器等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风险减量是保险业安全激励功能的结果体现。风险减量工作并不是仅仅指控制型的技术措施,而且也包括费率调节和产品创新等更为专业的措施。也就是说,有一部分风险减量行动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保险业务环节来完成,而无需设立单独的环节,这些也正是保险业独特影响投保人风险行为的途径。例如,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就通过对不同风险区实施不同的承保条件和费率,并相应设置联邦灾害补偿获得条件,使得部分投保人搬离洪水高风险区,从而降低了社会所面临的洪水风险。又如,一些欧洲保险公司近年来通过提供低费率等优惠,鼓励客户在房屋中采用防洪门窗、建立天气警报系统等。再如,通过产品创新,天气指数保险极大降低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其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得到激励,这些都是保险业以其独特的行业经营机制促进安全的体现,应将这一功能发挥出来,在巨灾风险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运用这些安全激励手段,调动和引导众多风险承担者的积极性,撬动更多降低风险的力量。。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827期,202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