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 郑伟
今天,想就“保险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做汇报交流。
第一,保险扶贫的政策与体系。保险机制(包括再保险、新型风险转移)在脱贫攻坚中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对此社会各界远未形成共识,保险扶贫试点案例及其推广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最近的相关政策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等。在过去几年的探索中,中国初步建立保障、增信和融资三个支柱的保险扶贫体系。
第二,保险扶贫理论。与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和民政救助相比,保险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一些优势,能够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以及放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等。在保险扶贫理论分析的部分,我们建立了资产积累模型,揭示保险保障在助推脱贫和守住脱贫成果中发挥的作用。保险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取决于“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与“保费的资产侵蚀效应”的强弱。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贫困家庭”,保费通常由政府全额补贴,因此保险能够降低其贫困脆弱性,助推脱贫;对于资产相对较少的“边缘脱贫家庭”,支付全额保费会提高其贫困脆弱性;对于资产相对较多的“稳定脱贫家庭”,即使支付全额保费,保险依然可以降低其贫困脆弱性。在政策讨论部分,我们分析了保费补贴、降成本、保险保障水平和不同保险机制(比例保险机制、免赔保险机制)对保险减贫效果的影响。
第三,保险扶贫的实证分析。我们利用CHARLS(2011,2013,2015)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发现,医疗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减贫效果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才能显现,较短期间的减贫效果不显著。同时,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对不同健康状况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健康状况差的群体,提高保障水平能显著降低其贫困脆弱性;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提高保障水平的减贫效果不显著。
第四,保险扶贫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保险扶贫项目要想取得成功,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需求方面,地方政府要有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在化解致贫返贫风险上的独特优势,将保险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工具。供给方面,保险机构应当积极响应地方脱贫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地方扶贫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并具备相应的承保能力和承保技术。合作方面,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应当创新合作模式,比如联办共保、合署办公等,为保险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依托某个特色载体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可以放大保险扶贫效果,政府各部门之间、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方协同发力有助于实现保险扶贫可持续发展。
第五,保险扶贫的几点观察。第一,保险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保障、增信和融资三个方面的作用,但社会对保险扶贫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保险能否降低贫困脆弱性由“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与“保费的资产侵蚀效应”共同决定,保险扶贫的效果取决于被保险人的经济状况与风险状况、保险产品设计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和精准度;第三,健康保险和农业保险直接有效地应对了“疾病”与“灾害”两个最主要的贫困诱因,但现有保险扶贫案例的推广复制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第四,保险扶贫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内化保险扶贫项目的外部性有助于改善其商业可持续性; 第五,针对“边缘贫困户”和“后脱贫时代”的制度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我们这个研究和调研得到很多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研究报告已经作为瑞再研究院风险对话系列的报告公开发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