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从贸易投资便利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税收制度、政府职能、法治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对海南自贸港在未来5~15年的建设进行了规划和指导,方案以2025年为划分点,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在建设自由贸易区之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重要举措。和世界其他主要自贸港相比,海南自贸港最大的优势,是有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作为依托和支持。
世界上主要的自贸港大多以总部经济、金融和转口贸易、离岸业务为主,缺乏和制造业的强力联动,产业结构的单一可能造成传统自贸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缺乏弹性的弱点,例如德国汉堡自贸港在欧洲建立关税同盟之后逐渐丧失关税优势,最后被取消。海南自贸港因为依托内地市场,尤其是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以建立更加完善和立体的产业结构。
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方案中,重点发展的产业有三: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案在税收、关税上都有针对性政策出台,例如“2025年之前,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其在2025年以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受益于自内地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完备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体系;同时,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发展也将反向拉动内地的就业和产业链升级。
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和教育水平提高,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为吸引高端人才,海南自贸港在人才等要素流动和个人税收上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如“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将吸引高技能工人向海南流动,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时,也缓解了内地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我国在高附加值产业上的出口增长迅速,这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设计研发环节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持;内地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以及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也为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需求保障。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大部分出口属于加工组装,我国企业创造的国内附加值仍有待提高,但此次建设方案对于鼓励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有明确的政策鼓励,例如“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高新产业的自主研发设计。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或将推动内地产业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向海南转移并快速发展:利用海南较低的要素成本、税收优势和金融便利,带动研发部门和总部向海南转移,拉动内地生产加工环节的发展,在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环节则利用海南自贸港的贸易投资便利政策,航空和船舶运输业的鼓励政策,带动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的发展,使海南成为内地市场和世界其他市场的连接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尤其是东部地区,一些企业生存成本上升,面临较大的迁移压力。海南自贸港方案强调“政策推进发展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配套发展”,“极简审批投资制度”,以及相应的要素流动政策将鼓励一部分企业将研发部门和总部向海南转移,这些由内地转移的企业可能是自贸港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配套措施也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企业进入,进一步提高总部经济和高新产业的集聚效应。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总部经济,和贸易相辅相成,可能会成为海南自贸港的特色。
自贸港也将通过上下游链条对内地的产业结构带来影响,比如自贸港将大幅降低研发、信息和融资等上游成本,这将提高下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带动内地市场扩张;同时进口资本品和中间品的配套关税政策,如“对企业进口自用生产设备,交通运输,岛内进口用于生产自用或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所消耗原辅料,实行‘零关税’清单”等,将降低海南和内地市场的贸易成本,增强经济的联动性。
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之下,国际贸易格局将重组,全球产业链风险增加,产业链或将缩短,世界经济将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仅停留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环节将增加我国经济的风险。
海南自贸港的产业体系和配套政策,向内可以和内地经济联动发展,提高我国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完备性,增强我国经济的抗压能力和自主性;向外可以和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增强贸易投资合作,提高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参与度和重要性,非常值得我们努力和期待。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北大国际经济观察》2020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