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国务院第190次常务会议通过,10月1日公布,将于11月1日实施。所谓个体工商户俗称百业,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个体工商户是百姓生活中最直接的服务者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个体工商户在繁荣经济、稳定就业、促进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条例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我国个体经济健康长远发展。
一,发挥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作用,是条例的总体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个体工商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登记数量为1.11亿户,占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数(1.64亿户)的三分之二,解决了3亿人的就业。由于个体工商户既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方式经营,又可以变更经营者或转型为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内容多样,与居民消费生活关联紧密等特点,属于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端,激活和发挥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作用,对于满足广大居民需求、优化市场结构、扩大消费规模具有特殊作用。条例的出台对于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是条例的政策目标。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制定过两部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制度规范,即《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7.9)和《个体工商户条例》(2011.11)。前者是从登记管理的角度规范了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行为,后者主要从经营活动的角度提出了个体工商户的市场遵循和规范。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上述规定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此,条例提出要全面加大对工商个体户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招聘用工、税费扶持、金融支持、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撑,完善个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十分必要。
三,保护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是条例的核心举措。从微观角度看,由于个体工商户具有经营规模小、市场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并承担无限责任等基本特点,在新冠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个体工商户发展,针对发展瓶颈问题专门出台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综合条例,将有利于各地区统筹纾困,解决好个体经济发展的长远问题。例如,第17条中,要求各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根据行业类型、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等,对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指导和精准帮扶,强调“国家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扶持、加强引导、依法规范,为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施引导帮扶的同时,要求确保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划分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职责,是条例的最大亮点。与我国现有的两类经济主体(企业法人和合作经济组织)相比较,本条例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在多方面明确了政府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服务职责。例如,第7条要求建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第8条中要求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支持扶持和权益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做好促进发展工作;第20条明确了国家将实施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第30条要求各级政府不得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不得强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提供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等,体现了国家对解决个体工商户发展问题,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户管理服务制度的决心和立场。
五,引导个私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条例的探索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例如,1979年9月,国家恢复对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当时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仅不到1万户,占市场主体比重不足1%,2012年达到4千万户,2021年增加到1.03亿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2年8月底,个体工商户占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4%、6.0%、89.6%,成为市场服务业和竞争性行业的主导力量,目前个体经济正朝着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业态不断延伸发展。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个体经济认识从过去“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相关政策理念的变化,喻示着国家对个体经济未来创新方向的新期待和新探索。
百业兴,则百姓安。长期以来,以自然人或家庭身份从事手工业、小商业经营的方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个体经济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未来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新个体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条例的出台恰当其时,对于顺应新发展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回应新发展问题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对于未来完善市场结构、提振市场信心、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原载《新京报》202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