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祁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是进一步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发布时间:2012-11-20
2012-11-20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并不是十八大新出来新的问题。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这是中央文件、政府规划、经济学家和实际部门一直在热议和呼吁的问题,但收效不大,这个现象本身就很值得人们深思。
在我看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这个命题包括了三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方面: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依据是什么?因为该命题本身所隐含的前提就是目前的这个结构不好,不合理。不然的话为什么需要转型呢?那么,经济结构好还是不好、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判断依据和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讨论清楚的问题。第二,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类型转向另外一个什么样的结构类型?转型后的经济结构的特征是什么?第三,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我们才能有的放失、对症下葯。
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生产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组成结构。从理论上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存量、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人口结构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结构也不可能是固化的,它应当始终处于一个自发的、动态的调整过程。但我们现在讨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显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内容,它是一个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的东西。
判断一个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需要调整、需要转型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来看。短期看供求是否平衡;中期看民众福祉是否能够持续地提高;长期看发展是否可持续。从目前的中国来看,大量过剩产业与大量“限令”并存的现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持续在扩大的现象、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现象等都在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论是从短期看,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调整,需要转型。
那么,我们应当转向什么样的一个经济结构呢?我认为转型后的经济结构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即即市场导向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虚实和谐型和民众受惠型。市场导向型是指能够让价格信号起基本调节作用的经济结构;环境友好型是指经济发展能够与环境生态“天人合一”的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型是指不断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虚实和谐型是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的经济结构;民众受惠型是指经济的发展能够普惠老百姓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经济结构。
相对于这一目标而言,可以说,我们现存经济结构的特点就是非市场导向型、非环境友好型、非创新驱动型,非虚实和谐型和非民众受惠型。而这一不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固化从表层原因来看,是因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新制度的建立和旧制度的消亡二者之间有一个并存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或者因为各方利益的博弈、或者因为指导思想的误差、或者因为政府的经验不足,导致配套政策不完善、政策朝令夕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等现象的长期存在。但从深层次原因来说,则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不深入,而后者的关键则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很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选择报考公务员,越多越多的有钱人选择移民海外,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愿意选择去国有企业而非私营企业或者个人创业,越来越多的商人抱怨“设租”、“寻租”这一商业环境的常态化;垄断企业坐享优质资源、民营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如果政府看得见的手总是闲不住,那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怎么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GDP总是评价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市场的要素价格难以发挥调节供求的作用,那么,以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增长的顽症怎能得到遏制?如果靠腐败和商业贿赂能做到一本万利,那么,谁会愿意去承受创新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如果玩“空手道”能使人一夜暴富,谁会甘愿辛苦地靠钢筋、水泥等实体经济赚钱?如果民主法制不能成为维护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那么,谁敢对未来进行投资和经营?如果“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问题得不到根治;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如果不能真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都是十八大报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中提出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次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在经济领域谈科学发展,其关键就是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合法产权以保护;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作用。
2008年以来蔓延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有人对它产生了误读,认为市场经济不行了,最终还得靠政府,还得靠国有企业。我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倾向!我们要看到,美国政府出手对某些大型金融机构出手相助,是为了防范更大程度的系统性风险,救助是临时的,迟早要退出。我们更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第一,不是市场化过头,而是市场化不足,在很多领域市场尚未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作用;第二,不是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少,而是政府干预太多,设租太多,寻租空间太大;第三,不是法治太多,而是法治太少,人治太多。在市场化不足、政府干预太多、人治太多的情形下,短期内依靠“改革红利”能够释放长期压抑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想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则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有很强的自组织、自反馈和自我修复能力,而计划经济则没有。因此,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在经济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当然也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推进这种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这是当事者对自己的“革命”。但不管多难我们都必须尽快着手做,否则,下一届党代会还得继续将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提出来。
转载于《中国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375期,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