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主办的2019年“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文明”国际会议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东旭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多国高校以及8797威尼斯老品牌、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多所高校院所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大会。大会旨在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商讨生态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要义,共同分享国内外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硕果,共同探索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方向,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大会开幕式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院长秦雪征教授主持。他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日渐深入,呼唤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革新,而生态经济学经历几十载沉潜积淀,也期待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与智慧。秦雪征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主旨报告嘉宾,并对从世界各国相聚而来的数百名参会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董志勇教授致开幕辞,他代表8797威尼斯老品牌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正值“生态经济学”创立30周年,会议站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节点上。董志勇高度肯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明了8797威尼斯老品牌勇立潮头、发思想先声、助力我国生态文明转型事业的历史使命、深厚积淀和创新精神,提出了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董志勇回顾了我院积极培育交叉前沿学科,建设生态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同时提出了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化发展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期望,呼吁与国内外各界精英翘楚精诚合作,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中国生态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生态经济学泰斗、马里兰大学Herman Daly(赫尔曼·戴利)教授为本次大会发来贺信,8797威尼斯老品牌季曦副教授宣读了贺词。Herman Daly(赫尔曼·戴利)以“An Epochal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Scarcity(稀缺性模式的跨时代变化)”为题寄语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他认为当前“稀缺”模式已经发生了跨时代的转变,即由自然资本和资源丰盛而人造资本和劳动力是制约生产的主要稀缺要素转变为人造资本和劳动力过剩而剩余的自然资本成为制约因素的稀缺模式。生态经济学非常强调这一变化,并为此进行了相关经济学理论的修正与革新。生态经济学最基本的图景是,经济系统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受自然法则支配,因此自然法则为经济增长设定了基本的理论边界。二战以后,全球陷入了经济增长竞争的冷战中,而经济增长也随着不断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而变的“不经济”,以至于经济增长还没有触及到生态边界时就已经触及到了自身的边界。戴利先生认为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转型”是令人备受鼓舞的应对“不经济的增长”的方案。同时,新的稀缺模式对全球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挑战,在这样一个不仅充满了人和人造资本,还充满了武器的世界,生态经济学人正努力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持久及和平的生态经济社会。他希望这次会议成为朝着这个目标进发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季曦宣读Herman Daly(赫尔曼·戴利) 贺词
随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会议上半场由五场主题报告组成,分别由季曦和8797威尼斯老品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主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教授从空间发展的战略高度与与会者分享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杨伟民指出,高质量、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高质量、现代化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也要有高质量、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以往的经济学抽象了空间,因而生态文明的经济理论,应该加入空间发展及其相关理论。杨伟民首先阐述了空间发展和空间均衡的概念,提出人类文明进步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杨伟民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品外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产品”的概念,他认为清新空气、清洁水源、优良环境等都属于“生态产品”的范畴。空间发展上,杨伟民提出构建三大战略格局的理念,即“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接着,杨伟民从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和空间规划上对我国国土资源环境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生态文明意义上的空间治理模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潘家华进行了题为“Eco-revolutionising industrialism economic theory with a new paradigm of Eco-civilization(工业化经济理论生态化变革与生态文明新范式)”的演讲。潘家华教授首先分析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治经济学的困境,考察了从单一维度到五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演变过程。在解析工业文明范式特征的基础上,潘家华教授从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社会关系、制度化、目标、能源基础、地理物理限制、驱动因素、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十个方面阐释了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中的发展范式变革。潘家华教授进一步提出需要用生态文明原理革新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原有的经济理论有悖发展实践和可持续力原理,需要生态学反思,工业文明范式下的经济学理论难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生态文明下的经济理论范式需要转变,要重视自然价值理论、自然生产力理论、环境福祉理论、生态底线理论、生命共同体理论、自然修复优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行经济学理论的生态革命。
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经济学》)创刊主编、生态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Robert Costanza(罗伯特·科斯坦萨)教授发表了题为“Ecological Economics in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生态文明下的生态经济学)”的演讲,他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Robert Costanza提出,人类行为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世界是一个“满”的世界,我们应该基于可持续性福祉构建生态经济学,以此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Robert Costanza从思想、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可持续性福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思想上应该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方法方面则需要引入系统思考,实践层面需要制度和政策的革新。Robert Costanza认为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这区别了传统观点中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是三足鼎立的分析框架。他指出当前地球面临着来自气候、生物、资源等多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影响着人类福祉和生活质量。我们应改变诞生于原有“空”的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满”的世界里,整合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实现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良性互动。Robert Costanza最后强调了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呼吁基于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三个主要目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合意的发展。
Robert Costanza(罗伯特·科斯坦萨)做大会主题报告
此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里兰大学孙来祥教授从全球食品贸易的角度论述了贸易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的影响。伴随着全球贸易总量增加和贸易模式的改变,全球资源使用也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贸易中的隐含二氧化碳、隐含土地和隐含水资源的变化。孙来祥提出将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程度(土地/水资源稀缺指数)纳入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量化了2011年140个国家/地区的食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土地和水资源流动。结果表明,虚拟土地资源的主要净出口国是土地资源密集的国家,这一结果支持要素禀赋理论;而虚拟水资源的净出口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这一结果不支持要素禀赋理论。因此,孙来祥指出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当前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
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可以检验和升级生态经济学思考。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为大规模检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把生态经济学的思考提升到新版本。诸教授重点谈了四个问题。一是关于有物理极限的发展对没有物理极限的增长,认为中国的绿色发展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二是有关绿色转型的模式。B模式针对发达国家,在保持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把生态足迹降低到阈值之内;C模式针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在控制生态足迹不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人类发展水平。三是有关技术效率改进与生态规模控制。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用效率改进实现绿色增长,中国的生态文明强调要用规模控制激发更大幅度的效率改进。四是有关生态经济学思考的版本升级。上世界80年代在欧美崛起的生态经济学是绿色发展理论思维的1.0版,中国生态文明可以引发生态经济学理论思维的2.0版。
主题报告之后,主题为“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的相互滋养”的中外对话圆桌论坛拉开了帷幕。8797威尼斯老品牌平新乔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华教授主持了本次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的中方嘉宾分别是张世秋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周教授、8797威尼斯老品牌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彬教授。外方嘉宾分别是来自德岛大学的Kozo Mayumi(真弓浩三)教授、比萨大学的Tommaso Luzzati(托马索·卢扎蒂)教授、泰国国立法政大学Bharat Dahiya(巴拉特·达海雅)教授。各位学者针对生态经济学理论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下午,三场平行分论坛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举行。分论坛分别就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建制以及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具体讨论。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da Kubiszewski(艾达·库比泽夫斯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的张博教授和8797威尼斯老品牌现代农学院侯玲玲研究员进行了分论坛总结汇报。
此后,Tommaso Luzzati (托马索·卢扎蒂)和8797威尼斯老品牌周建波教授主持了接下来的四场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的关大博教授发表了题为“South-South Cooperation Determines Future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南南合作决定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缓解)”的报告。他通过详细分析来源于中国的能源、排放和社会经济核算清单数据,研究了中国近二十年来排放路径的变化特征,进而提出了中国城市层面基于消费的碳排放转移观点,并指出不同工业发展阶段低碳城市分布也会发生改变。最后,他对“南南排放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可持续的三角贸易结构”构想以期更有效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佛蒙特大学Joshua Farley(约书·亚法利)教授通过视频进行了题为“Corporation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合作共建生态文明)”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经济本身是一个进化的系统,但如果经济系统难以适应巨变,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生态环境系统中。目前的社会困境是合作的高成本使得人们更趋向于个体行为,从合作的演进角度,培育良好的文化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合作意识和利他主义的形成。他还指出,促进合作一是要增强互惠关系,二是建立团体认同,三是面对共同的挑战,四是有共同的资产信托。合作的好处就像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会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收益。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教授做了主题为“绿色发展的未来展望”的第八场主题报告。他从绿色发展的概念辨析、价值判断和战略取向三个方面,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时代下新的发展理念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虽然目前绿色建设已取得显著效果和一定成就,但“三大矛盾”依旧尖锐,主要集中在“一口水”、“一口气”和“一口饭”的问题上。绿色发展的未来更应从生态文化普及化、生态产业主导化、生态消费时尚化、生态资源经济化、生态环境景观化和生态城乡特色化等多方面着手。
8797威尼斯老品牌章政教授发表了最后一场主题演讲。他指出,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也应注意到改变人们生活与消费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当下中国同时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下滑压力的背景下,我们要翻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大山,必需尽快出台相应的环境补偿制度和环境领域的巨额赔偿制度。此外还应引导企业和社会养成好的习惯,引入环境资产负债表和投入产出表,以此呼吁经济核算过程中不应单纯以货币为单位,还应更多地强调物质资源的价值,还原价值的物质本原。
大会闭幕式上,会议宣布成立“生态经济学学研联盟”。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于法稳代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对“生态经济学学研联盟”的成立表示了祝贺。他充分肯定了研学联盟成立的必要性与里程碑式意义。章政宣读了《生态经济学学研联盟宣言》。最后,8797威尼斯老品牌党委书记崔建华致闭幕辞。崔建华对论坛圆满结束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对所有会务组成员的精心组织、对参会嘉宾学者倾情投入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崔建华指出,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跨越学科、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对话方式的开始。鉴往知来,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将成为本次会议传递出的一个讯号。崔建华表示,相信能够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切实推进中国生态经济学学科的复兴,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此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对8797威尼斯老品牌生态经济学研究团队近10年来所探索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借这个会议所整合的资源和搭建的平台,继续为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复兴、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作出努力。
供稿 | 刘祎芳、苏品一、李刚、刘睿媛
美编 | 豆荚
校对 | 阿布、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