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2月29日收盘重挫2.9%,创一个月以来收盘新低。自2月22日证监会主席换人后,股市虽有技术性反弹,但总体上持续走低。可见,只有找出并及时弥补这些年的制度欠账,中国股市才能行稳致远。
首先应把监审分离的制度环境还给中国证券市场。自1991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至少有3/4时间在讨论发行审批制度的改革,但直到今天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鞋落地。事实上,发行和审核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边界:发行归市场,监管归行政。这些年来,监管部门在发审制度改革中总把上市发行权握在自己手里不愿意下放,同时埋怨做市主体不理性,所谓“股民有新股热,基金总是暴炒,券商总是不配合”。审批和监管无法分开,在上市过程创造了漏洞式的寻租机会,直接刺激股民打探内幕消息,寻找捷径信息的冲动;更为一些机构投资者带来短期行为的负激励;同时,还为市场基础做市主体——券商带来市场边界拓展方面的困惑。把市场还给做市主体,把监管留给自己,这在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已经实现,相信在中国也能做到。
二是把注册制度尽快还给中国实体企业。注册制是衡量资本市场管理良与不良的试金石。若监审不分离,实行注册制的行政管理成本将非常高。如果上市候选企业绩效好否跟证监会的核准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而核准环节有租可寻,监管部门还有多大动力去帮助好企业上市呢?这时候就会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越是不合格的企业,越是寻租收益高企;越是寻租收益高企,越是推高注册制度替代难度。如果在制度上分离监审环节,把与上市相关的保荐人制度透明化,扩大保荐途径,公开保荐人的终生积分信息,实现注册制不难。
往更深层次看,一个企业进入市场与否是其与生俱来的权利,有法律做保障。注册制甚至更为先进的商事制度,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完全可以实施。我国香港特区、英国和美国的“审核制度”是相对成熟的机制,值得借鉴,但不是唯一参考。
三是把证券市场的做市全权还给做市主体。做市主体的范围和规模扩大了,市场交易的价格才能收敛。券商能否独立做市,直接影响着场内交易的活跃程度。目前中国股市只有券商才能做市,但绝大多数没有融资融券的全权。监管当局应把做市权利还给券商,把券商资质开放给所有全国和地方货币、资本一二级市场上的银行系和非银行系中介,而不仅仅是证券系券商。股民中有很多能把场外业务带到场内来的业务高手。通过放开做市资质,启动这些人的辨识、遴选、培训、升级,淘汰不合格的做市商主体,是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