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49讲“漕运改海运和捻军起义”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举行。讲座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主办,复旦大学陈硕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8797威尼斯老品牌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郝煜助理教授担任点评人。
首先,陈硕副教授总结了经济与冲突的相关文献,发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古代的河运系统较为发达,而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因此,他分析了1826年京杭大运河的荒弃对于其沿途7省民乱爆发数目的影响,以检验经济波动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关系。在1826年之前,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极大带动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而在1826年之后,其运输功能逐渐被海运取代,两岸地区的经济也因此受到冲击。《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的数据显示,运河流经的7个省份的人口增长率均降低,且运河两岸的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民乱次数也在不断增加,且运河两岸地区上升最为明显。
随后,陈硕通过DID方法,以7个省份中的575个州县为样本,将沿河地区和非沿河地区在1825年之前和1825年之后的暴乱频率进行二阶差分,得出了运河废弃后沿途民乱频率增加的结论。他还在DID的基础上,对交互项进行替换,得出了民乱频率随着地区境内运河长度的增加和地区到运河距离的减少而增加的结论,且结果在控制新大陆作物、地理和灾害变量、县固定效应、时间趋势之后依旧稳健。
最后,陈硕通过建模的方法对于两个可能的作用机理——地方能力的衰弱和机会成本的减小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大运河的废弃使得民众的机会成本降低,而增加了民乱的频率,这种效应波及到大运河周围150km的范围,并且持续了30年之久。
在点评中,郝煜助理教授对主讲人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从国家能力的影响及农业收入效应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周建波教授针对运河北部民乱频率高于南部的问题,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与会师生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