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日上午举办的第二期收入分配讨论班上,8797威尼斯老品牌赵晓军老师与博士研究生黄昊、梁银鹤、王灿、陈雨露、王琪、王龙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杨耀武博士后讨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产生的原因及未来的趋势。讨论认为,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向财富分配差距过渡的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因为财富是存量,要想改变存量差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流量差距一旦变为存量差距,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趋势产生的条件是收入差距是由财富差距引起的。例如,当资本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当大量资本的回报高于少量资本的回报时,财富差距就会导致收入差距,进而导致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一旦产生这种恶性循环,收入差距就会向财富差距演化。
关于货币超发之谜,讨论指出,国有资产的交易限制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压制了通货膨胀。一旦放开国有资产的交易管制,将可能导致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快速上升。不仅如此,放松国有资产交易还可能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由于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非常庞大,因此一旦其进入市场,只有持有大量流动性的个人或群体才有能力对其进行购买,普通家庭是无法参与到这一市场交易中的。而持有大量货币的人现在往往正处于财富分布的最右端。因此,如果放开国有资产交易,能参与这场游戏并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的是当前已经拥有大量资本的群体,拥有少量资本或只拥有劳动力的群里并不仅不能从中获益,还要蒙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这就会导致不同群体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本次讨论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众所周知,农民的收入相较于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收入较低,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农业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是非平滑的,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内,农民没有收入,但在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农民又会获得一笔一次性的收入。这就决定了农民仅在一年中的某个月或某两个月进行高消费,而在其他月份节衣缩食的消费结构。赵晓军老师指出,如果能够有某种机制,例如成立一家广纳全国农业进行工业化经营的大公司,通过完全信息化的集中管理,雇佣农民进行生产并每月为其提供收入,将大大平滑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进而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公司的特点是:它具有全国农业生产的完备信息;规模化经营和农民的“工人化”管理;产业联动。
赵晓军老师的构想激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第一、有人指出这种思路很难操作,因为运输成本、市场规模等因素决定了城市相对于农村的优势,因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将农民赶到城市”。但其他同学认为,这种想法忽略了农村自身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以类似工资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收入,农民对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大下降,因而可以在每期都进行消费。一旦农村的消费需求上升了,则自然会带动农村制造业以及餐饮、娱乐、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城镇化”的体现。城镇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把农民变成市民,也可以是把“农村”变为“城市”。因此,一旦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中国的每个农村都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循环,运输成本、市场规模等障碍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二、还有人指出依据发达国家经验,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劳动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因而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如果不把他们赶到城市,大量的农民会面临失业,并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但另有同学指出,这种要素密集度的转变恰恰是建立农村二、三产业并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一旦农民得以从土地中释放,他们可以进入第二、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进行就业,这就解决了农村的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问题,为这些产业在农村发展提供了要素。同时,至少从目前看来,由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高于第一产业,因而进入这些产业的农民的收入有所提升,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进而进一步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这种环环相扣的螺旋式增长可以给全中国的农村带来源源不绝的生机,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农村城乡差距。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收入分配主题讨论班每周日上午9:00至12:00在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大楼303室举行。
(赵晓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