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8797威尼斯老品牌博士后)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改革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不再依靠于过去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推动,而更多地是通过去产能、调结构、提高教育水平、发展高科技,还有最为关键的创新等发展方式,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作为供给侧一端的金融企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框架,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发展绿色基金,建立绿色保险制度,明确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益项目的环评系统,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绿色环保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绿色金融的支持体系还较薄弱,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四是节能减排还缺乏政府政策扶持,导致对节能产品供给和消费激励不足。五是绿色中介服务滞后,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等。目前,绿色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仅为1%左右,资金缺口为现有融资的20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内银行中,首家推出环保金融的银行是兴业银行,也是唯一一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
(二)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巨大。
绿色经济增长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起步晚,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巨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现目前碳排放目标,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根据哥本哈根会议所提出的到2020年,把单位碳排放强度减少至40%-45%的目标。我国至少需要2万亿元的年融资需求,而相关的资金缺口则超过每年2万亿元 。二是实现 “绿色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融资,经粗略估计,未来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投资总需求约为40万亿元,即每年需4万亿元的资金支持,这对建设“绿色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需要建立一支绿色银行的专业人才队伍。虽然私营企业对绿色产业感兴趣,每年在新型城镇化的投资约为2.8万亿元,而公共资金只占1.2万亿元左右。但是由于投资风险大,私营企业无法进行投资,“绿色银行”体系的建立将起到风险分担的作用,其成立和发展可以给市场一个明确信号和长期可靠的激励机制。相应地,需要培养具有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助力绿色金融体系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国外绿色金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发展绿色金融具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国外绿色金融的业务,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全球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有:IET市场(国际排放贸易)、JI市场(联合履行机制市场)CDM市场(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以及非京都议定书体系的其他市场(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和零售市场等)。
在这些市场中,碳排放配额如同其他期货产品一样进行交易,成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二)核证减排量。
核证减排量(CERs)主要在CDM市场中交易。CDM 市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以获得核证减排额,以此来履行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在 CDM 市场上,出口方为发展中国家,进口方则是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 CDM 项目的形式有:
一是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的碳基金。二是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碳基金,由国际组织管理。三是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的碳基金。四是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经营管理的碳基金。五是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三)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国外的商业银行由出资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如:2007年,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先后承诺在未来10年分别投资200亿和5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等提供金融服务。
(四)实施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政策主要是指赤道原则 。该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借款方不愿意或不能够遵守赤道原则的相关准则,银行将拒绝提供贷款。
(五)推出相关金融投资产品。
国外的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零售银行(相当于国内的“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包含房屋抵押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汽车贷款及借记卡、信用卡等。其次是投资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包括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信贷担保,融资租赁等。再次是保险公司推出的绿色家庭保险、碳保险和汽车保险等。
国外的“绿色金融”的作用,除了作为国内节能减排,调节产业结构的经济政策,还是一种抑制和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达到设立贸易壁垒,保护自身产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尽快了解绿色金融的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增强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
三、 几点建议
一是我国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均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充分认识“绿色银行”的重要性,清醒认识到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面对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大量资金缺口,发展绿色银行任重道远。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提高公共服务责任。同时,应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调动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积极性。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
三是加强银行自身建设,建立绿色交易所,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银行起牵头引领的作用,是整个绿色银行体系的核心。主要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工具,逐步形成绿色金融交易市场,提供“绿色基准利率”等,引领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银行建设中来。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绿色信贷融资”提供技术援助及顾问服务。
四是加强财政、金融等部门间的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须得到财税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如对环保项目的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加强与财税部门的协作沟通。并及时掌握环保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规范信息共享程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依据“赤道原则”和国际银行的普遍做法,细化绿色信贷、保险、证券、碳交易等的业务执行细则。完善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机制,推动上市公司落实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结合注册制改革,强化对上市公司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的约束。
总之,绿色金融体系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又要把握好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绿色金融,既要政府支持、银行牵头,又要加强信息共享、增强相关绿色金融法制建设,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建设一支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合理配置绿色融资资金,发展多样化、多渠道绿色银行的投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