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2019年“两会”为切实促进民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包括减税降费,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缩减银行表外资产,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思想都是强调对实体经济、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制造业的扶持。同时这类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以银行业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因此,银行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其发展和转型思路必然离不开实体经济。“两会”的一系列举措释放了较强的政策信号,要求银行业积极为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服务。这给银行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银行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难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下的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根本性转变。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业对公和同业业务增长放缓,业务转型势在必行。然而传统商业银行在转型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少盈利点、银行资金空转,脱离实体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以往传统银行转型的关注点有三:(1)改造线下网点,以实现智能化与自主化;(2)加强同业业务,通过同业业务调整资金余缺,降低资金成本,以及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3)加强个人零售业务,推广个人小额信贷、消费贷等。尽管银行在上述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但诸多重要指标依然出现了下滑:从2013年第1季度到2018第3季度,主要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从2.57%持续下降到2.15%,净利润增速从13.13%下降到5.91%,ROE从21%下降到13.15%,但不良率则从0.96%持续上升到1.76%。其中固然存在宏观经济环境不良的因素,但是银行传统的转型过程也存在一些痛点。
就传统网点的改造而言,网点的精准化、轻型化能有效解决物理网点成本过高的问题,但是无法大幅提高网点的创利能力。因为银行网点较多依赖于个人金融业务,而较少处理具有较高收益的对公授信业务、投行业务。就同业业务而言,其可能使得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给银行带来过高的杠杆,还可能导致银行资金的期限错配,扩大银行的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个人零售业务一直被认为是商业银行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各家银行也十分重视零售业务,但中小银行个人零售业务的发展却面临成本的考验。总体而言,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积累较为薄弱,而零售业务对投入成本的要求较高,因此发展既有的零售业务模式不仅耗费人力财力,还存在盈利难、见效慢等压力。
可见,传统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盈利点、只能节流而无法开源、银行资金“脱实向虚”,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大等问题,这会挫伤转型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如何寻找一个新的盈利点同时控制银行业风险并保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是推动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两会为银行业提出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政府要为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大幅度减税降费,这为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增值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这一强烈的减税信号,体现了政府“放水养鱼”、“让利于民”的诚意。除了针对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措施,政府还在年初出台了有关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扩大免征增值税的小微企业范围,规定能免征增值税的小微企业月销售额从两万到三万以下扩大至10万元以下。(2)扩大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范围,同时降低小型微利企业的各级税率。(3)将现行小微企业的优惠税种范围扩大,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扩大至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等六大税种和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民营小微企业不断减少的税收负担、实体经济不断向好正是传统商业银行新的盈利点,也是转型的新思路所在。在过去,由于小微企业相比大型国有企业存在天然的脆弱性,其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使传统的商业银行不敢也不愿贷给小微企业。因此小微企业承受了高额的风险溢价带来的融资压力,从而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形成恶性循环。但是两会的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商业银行新的发展和转型方向提供了思路:
从客观的发展情况看,国家大力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税负,一方面激发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活力和创新精神,盘活了这些企业的资产,扩大了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民营和小微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有效投资,这无形中提高了这一类型企业的资产质量。这种种举措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及质量,进而提振商业银行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信任度,商业银行的盈利点进一步扩大。从主观的政策导向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要求:“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清理规范银行及中介服务收费。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民营和小微企业对贷款的融资需求会有提升,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减税降费会促进他们将更多贷款投向民营企业以及小微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此外,近来一系列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去年末的流动性投放、今年初的定向降准等也为传统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关系的改善、互信的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银行如何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两会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扩大现有的客户数量和质量。但是,商业银行在扩张业务的同时,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与处理也同样重要。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控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有二:一是对信贷市场的挖掘深度不够,出现了大量信贷资源沉积在产能过剩行业,甚至是“僵尸企业”,还有一些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一些快速发展的跨行业大中型企业,而对于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借贷者识别不足,这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二是部分银行资产分类不真实、不准确,甚至还存在不良资产的隐藏、转移以及虚假出表等问题,信用风险防控能力也不充足。
市场发展出一系列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包括借助担保征信来降低管理成本以及信用风险、应用金融科技以挖掘优质信贷资源等。就担保征信而言,其在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把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加信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对银行来说,担保征信为解决一直困扰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准入难、抵押难和处置难问题打开了突破口,通过担保征信来开展业务,除了能有效扩大银行市场规模、提升利润水平外,担保贷款的总体风险远低于银行其他类型贷款。就金融科技而言,国外已将金融科技运用于风控、决策支持、零售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国内的金融科技还未广泛应用于信贷审批、身份识别、风险控制等业务。部分商业银行在处理此类业务时,仍是按照以往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审批和处理,一方面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财力资源,还为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国内经济下行以及优质资产的争夺加剧的背景下,谁能将信贷及其他业务进一步数字化、智能化,能更好的识别出优质资产,而非传统的粗放式的审批制,谁就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无论是过去一年还是可预计的未来,中央对金融行业的核心要求一直没有变过:“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从这一点上看,今年银行业发展和转型的新主题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和小微企业、制造业。新时代为银行提供了更多服务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机会。但是,商业银行在转型和扩张的同时,也同样要注意在扩张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金融科技实力,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在扩展业务时使用比如担保征信一类的渠道,控制不良贷款率,保证资金的良好周转,避免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