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成就国家发展模式迭代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105次,可以说是历年之最。锐意改革,创新驱动,是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2019年,是五四运动百周年纪念,科学与民主成为积贫积弱中国的一声春雷,制度改革激发活力,从此中华崛起成为一个世纪的最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被压缩到100年,选择“赶超型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战略,中国快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渐进式改革、融入世界市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执政者与民众在发展实践中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强化制度和文化优势,构建起全新市场经济体系,创造了中国奇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引领发展模式迭代升级,国家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力量格局。建国初期,压低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进行资本积累,中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体系,确立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改革开放40年,融入国际规则,以一系列体系外创制的“增量改革”带动体系内改革的“存量改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增长贡献者,国家治理绩效明显提升,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前30年和后40年彼此不可分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而两个时期都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尤其以改革开放40年更为卓越。未来十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向信息文明升级,参与国际规则重构,改制与创制并重,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不同阶段发展模式迭代升级,继承发展,自我完善,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五十周年,信息经济为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信息以零边际成本颠覆了资源边际收益递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范围经济、长尾现象凸显,无数新兴业态诞生。中国已跻身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活跃度最高的重要区域之一,信息经济成为主导产业,以生产分散化、网络化形成外溢效应,区域智慧化、一体化、协调化发展加速推进,加之收入分配和财税体制改革,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使中国可持续性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必然可期。
二、改革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6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400多个改革文件,推出1900多项改革方案。
所有的政策与制度都是生产力与社会发展融合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所有的政策与制度自然有一个迭代更新的要求,自下而上为革命,自下而上为改革,诸类成本比较,改革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按照博弈理论,改革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生长出适合自己的制度,持续深入改革,打通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运行规则之间的内在关节,在没有牺牲他国利益的原则下,推动文明古国向现代国家深刻转型,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一个独特样本。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告诉中国该如何成功向高效的市场经济转型,在发展实践探索中,必然付出一定的历史成本。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教育公平、道德滑坡等问题不可小觑,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持续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是自我完善的治理机制。这一进程中必然有阵痛、有失落、有失去、有苦难、有付出,甚至有牺牲,唯有如此,中国才能探索出内生于本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和道路,才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文明体系。
从国际比较分析,中国方案具有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俯瞰寰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其中,中东人口迅速增长,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日趋匮乏,尤其是两河流域前景更为堪忧,埃及也同样面临如此困境;古代中印曾先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文明交相辉映,但印度在现代化转型中由于复杂的宗教形势,无法根除的种姓歧视,低效的民主制度,在狭义的民主模式里无法自拔,短期内很难有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南美洲依然深陷发展中国家陷阱,可以肯定诸国尚未确立适合其国情的国家治理模式,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依然动荡,俄罗斯经济低谷徘徊,发展阻力重重。而中国走出一条包容开放、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面对港澳台历史,国内需求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创新性提出“一国两制”特色制度;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滞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秩序改制与构建,“一带一路”带动发展中国家保持独立、快速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强新动力。
无论是从四大文明古国国家命运发展来看,还是与其他文明可成长性比较,无论是纵向或是横向,中国都是一个转型成功的国家,是一个勇于改革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在改革中传承文明的伟大民族!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自古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古代是王道天下,恩泽四方;近代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新时代是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改革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为价值创造模式和资源组织协调方式提供前瞻视野,共建开放共享世界经济,增进人类福祉,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三、自信的中国与中国的自信
改革就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改革就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改革使文化自强自新,改革成就国家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在每一个文明转型期,国家改革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性进程,多重而复杂。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又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自净化能力,能够一脉相承,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包涵着改革的意蕴。中华文明融合多元文化,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迭代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展示了其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自我创生能力,推动持续深化改革、蜕变、涅槃、更新,因而成就卓越国家,成就自信中国。
东西方文明在发展中各有优劣,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工程学等理工学科,曾对中华文明成长提供思想和动力的支持,但其人文及社会学科始终是在西方社会漫长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中逐渐成型的,中华文明基于自身实践和社会语境将其内化,避免了现代化转型动荡。而西方的民主危机、福利危机导致欧洲衰落,引发国际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可见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西方文明对非西方世界的支持都是阶段性的。文明现代化发展必须建立在本民族地理禀赋、文化心理特质、地缘政治基础之上,移植舶来制度仅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效,本土文化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改革与互鉴,将不断提升制度效率。中西互融,自省自信,方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进程中,需要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停留在工业文明的思维层面,极易引发经济和文明冲突。而中华文明具有整体观、共享观,与信息文明天然的共享特质相契合,提供了发展模式再次转型迭代的软实力,不惧美国遏制。
面对百年之大变局,顺应时代深化改革,关键是掌握文化价值观的制高点,基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融合多元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体系,以信息化提升发展质量,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中国对此有着广阔的胸襟与充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