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引领了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4.2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3.46%,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9.58%,距离中高等收入国家的65.5%的平均城镇化水平,追赶超越指日可待。根据反映城镇化过程的诺瑟姆曲线以及国际经验研究,当城镇化率进入60%~70%区间时,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将从数量驱动型转向结构分化型,城市群内的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角”。与此同时,今年2月2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也掀开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新篇章。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成熟的都市圈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科学的分工协作效应、完善的交通一体化效应、庞大的本地市场效应,不断释放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当前中国都市圈发展中“大都市病”与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不足并存的严峻现实,昭示了要素资源没有在都市圈内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优化配置。究其根源,则是现有都市圈没有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突出反映在辐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分工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待完善、本地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方面,这迫切需要推进空间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快提升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疏解都市圈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拓展都市圈辐射范围,切实提高都市区高端要素集聚的空间供给质量,为中心城市发挥高质量辐射带动效应提供坚实基础。现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东京、纽约等世界成熟都市圈的50公里半径,我国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圈的半径只有20-30公里,说明我国都市圈的要素过度集中在都市区,导致了“大城市病”,使中心城市无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因此,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首先要明确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细化中心城市职能使命,加快疏解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不仅为中心城市提供高端要素集聚的空间,还能拉大都市圈骨架,增强辐射带动效应。都市圈中心城市应聚焦于为都市圈提供高端化服务、高质化要素与高效化市场的功能定位,细化中心城市在科技、金融、设计、创意等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与升级职能,细化中心城市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高质化要素的集聚与溢出职能,细化中心城市在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等高效化市场的服务与匹配职能。根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职能使命,科学确定中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统筹制订非核心功能疏解方案,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与功能优化。
第二,加快优化都市圈分工协作水平,推进高端产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切实提升产业体系的供给质量,优化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推动都市圈产业错位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应瞅准世界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交汇的历史机遇期,通过搭建突破性技术探索平台、核心关键技术攻坚平台、创新创业共享平台,专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新一代战略新兴产业,引领都市圈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价值链竞争力。都市圈中小城市利用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与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契机,对照大都市标准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层次,探索提高制造类企业集中的开发区配套用地比例,适度推动实现生产制造与生活服务相对混合,强化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性与共享性,不断吸引制造业和人才集聚。
第三,加快完善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水平,切实提高交通供给体系的覆盖性、层次性与网络性,为现代化都市圈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便捷、高效和廉价的交通服务。现有研究显示,北京和上海都市区的路网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0.08公里和0.1公里,远低于东京与首尔的每平方公里0.3公里与0.2公里,同时相较于东京都市圈出行方式中78.4%的轨道交通比例,北京仅为32%,这迫切需要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提升交通体系的覆盖性,层次性和网络性。通过加快编制都市圈交通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织密路网,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加强都市圈内部次级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构建都市圈城市体系的交通和运输网络,加强非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效率,形成网络化交通运输格局。不断增加交通网络内部的节点建设,形成新的交通运输次级中心,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第四,加快激活都市圈本地市场效应,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切实推动人力资源、技术、金融等市场一体化进程,为现代化都市圈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强大的本地市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产业投资与新兴产业孵化,通过市场反哺技术的模式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扩张。进一步放开除个别城市之外的户籍限制,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共建,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分布。推动技术创新标准互认,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出环节的税收优惠与抵扣互通,技术成果交易市场互联,技术融资担保服务互信,加快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快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金融服务一体化,取消存取款等基本金融服务的异地差异性,推动金融机构在都市圈范围内统筹布局分支机构与服务网点,探索跨行政区开展业务,同时加强都市圈金融协同监管,遏制因行政区划信息不通造成的金融风险。
第五,加快健全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主体通过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参与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健全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首先需要不同城市统一设立协商合作的机构,专门负责推进都市圈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的协商合作;其次,推动都市圈内部城市协调规划,在与现有各城市规划和城市群规划衔接匹配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统一的都市圈规划;再次,加强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的政策协同,对于税收优惠、建设用地、房地产调控等事关各城市发展的重大关切政策上,要尽量匹配协同,做到合力共赢;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都市圈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与社会智库等力量发挥第三方优势,积极听取社会各方对都市圈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形成参与和共建都市圈的强大力量。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及其增速,有研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70%的城镇化率,从而越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门槛,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作为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无疑在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增强内生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协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