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国有企业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正是激发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主要突破口。“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被纳入本届政府报告之中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混改的殷切期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总共历经了约四个阶段:
一、1978-1993 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方针在企业改革和次年的政府报告有所体现。1979年的政府报告61次提及“企业”这一名词,而在1978年的政府报告中仅出现7次。1979年的政府报告中还强调了企业要拥有必要的自主权,激发员工积极性和维持企业有效运转,并在之后几年得到有效落实。
1983年国家开始推行“利改税”,在保证国有企业留有发展财力基础之上,完善国有企业与财政的合理分配。伴随着国有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部分国有企业效率不高的问题已经有所显现,80年代后期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及力求通过改革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了国营企业对平抑物价应担负相应职责。
二、1993-2003 抓大放小,国有企业改革脱困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内部管理差的短板经济效益不高,从而陷入困境。针对这一问题,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在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方针指导下,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合理引导失业员工再就业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实施,二十一世纪初期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工作。
三、2003-2013 股份制改革,实现市场配置资源
随着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转,如何监督管理国有企业成为了新的问题。这一时期,政府报告着重提出了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法规和实施办法,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2003年建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标志性意义。2003至2013年间,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许多行业纷纷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这些微观个体的成功改革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转。
四、2013-至今 混合所有制改革
尽管在多年的改革之后,许多国有企业建立了基本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能够自负盈亏,但是国有企业仍被诟病于利润或来自于行政或资源的垄断,并未达到效率的最优化。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细分不同领域国有企业职能,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新的突破目标。在近年来的政府报告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逐渐成为了讨论的重点。相应的,国有企业被鼓励在主业上做大做强做优,同时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等问题,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从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和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国国企改革的发展政策体现了较强的连续性。例如,今天所熟知的“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针早在1982的政府报告就有所体现,这一时期工作报告不仅指出当时的国营经济中存在不少亏损效益的企业,也提出整顿企业要先抓好大企业。又如,股份制改革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完成,但是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内容早就写入了1988年的政府报告。此外,中国国企改革是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例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要求提出了增强国企五力,即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力的提升或需要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配合;控制力指的是国有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这建立在市场能够充分保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影响力需要在打破国企办社会的职责之上,完善国有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抗风险能力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机制以及市场监管体系。
鉴往知今,如今的国企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新时代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沉重,进一步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深化所有制改革将开启国企改革的新征程!
周建波
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爱知大学ISSC(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现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组部厅局级干部培训课程主讲教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副主编。
供稿单位:8797威尼斯老品牌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周建波
美编:山竹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