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后工作提出的第五项要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过去,我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和外延式增长来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由于生产要素长期集中于中低端产业,中高端产业相对滞后,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的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升级,“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侧,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升级的变化,不能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通过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当前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要求。遵循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前,我国供给侧是靠投入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来推动的,需求侧“三驾马车”主要靠投资和出口,这是典型的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驱动方式。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劳动力不像以前那样丰裕,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不能还是走增加传统要素和投资的粗放发展老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形成动力变革。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主要有三大源泉: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资本扩张和劳动力增加不可能带来永久增长,假以时日总会遇到“天花板”;唯有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才可能为增长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所以,要从过去的要素和投资粗放投入转换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机制。
创新是指把新的生产要素或者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涉及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而科技创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突破一个关键技术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国民经济形成积极的带动作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既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能驱动,又能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贡献供给支持。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模仿创新,我们以前正是这样做的:国内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作为技术改造升级的主要手段,技术进步的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再创新。这样的好处是技术进步可能比较快,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需要注意的是,顺风顺水的全球化目前已经逆流涌动,我们同外国的关系已经从互补合作变成竞争合作,美国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来威胁各国,这已经敲响了警钟。
另一种是自主创新,即把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地通过原创性突破,掌握独门绝技,站上科学技术制高点。我国有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并且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来,我国已具备提升高技术整机和成套设备国产化的能力,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或基础性的重大突破,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登上制高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全面塑造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我国拥有14亿人口、5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全球最大规模、扩张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产业供给之间的互动会牵引产业随之转型升级,从而使经济进入到更高发展阶段。所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利用我们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打造全球最佳创新转化应用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而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在缩小,但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比较明显,还存在不少卡点和堵点。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集中力量在那些有被“卡脖子”风险和被“脱钩”可能的领域建立和提升自立自强能力,打通经济循环的淤点和堵点,接上断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结构的契合度,把技术进步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促进创新引领从量的积累变为质的飞跃,从点上突破变为系统提升,实现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改善供给质量,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王大树
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行为、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竞争等。
高珂
8797威尼斯老品牌博士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本等。
李寒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2014-2016年,8797威尼斯老品牌博士后。研究主要领域为国资国企改革、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供稿:8797威尼斯老品牌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