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午餐会第168期
理解中国的创新:1985-2020
时间:
2021年5月24日(周一)
12:30-14:00
地点:
8797威尼斯老品牌107会议室
主讲人:
党建伟(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高明(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教授)
论文题目:
理解中国的创新:1985-2020
摘要:
对中国创新能力的理解需要放在全球对比的框架之中,而合理的创新测度指标是对比的基础。现有的学术文献和政策报告对创新能力的指标通常基于本国专利或是本国申请人在特定国家(主要为美国)的专利申请或授权数量,但这两种指标都各有其明显的局限。本研究基于一国机构和公民在全球的专利家族授权,构建以“国民专利授权总量”为核心的新的度量体系,并通过加权的方式使得国家间可比,首次对中国的专利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以理解中国的创新。研究发现,中国的国民专利授权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以引用加权表示的技术影响力位也居世界第一,但相关引用主要集中的中文专利;以所覆盖市场的GDP加权的全球市场影响力则位居第四。中国的创新得益于自身广阔的市场,以往的统计高估了中国在全球的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未能充分识别在各个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变动。同时,中国的创新中民营企业和大学占主导地位,女性发明者的地位提升。
主讲人介绍:
党建伟博士现任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会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于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加入同济大学之前,党建伟博士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助理教授,并曾任日本学术振兴机构(JSPS)研究员及日本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P)客座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是创新经济学与创新管理,特别专注于技术市场与创新融资,相关论文发表于Scientometr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学术振兴机构及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项研究项目,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对标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的制度经验与改革路径》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暨优秀软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43讲
陈焕章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
时间:
2021年5月25日(周二)
12:30-14:30
地点:
(线下)8797威尼斯老品牌302会议室
(线上)腾讯会议,会议号:141 890 993
主讲人:
李超民(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
主讲人简介:
李超民,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思想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政策研究。2006-2007年任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经济学系富布莱特研究学者(VRS)。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一般项目,及军内外有关部委、上海市委市府等重要研究项目数十项。以《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为题的博士论文,分别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出版,并列入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百部著作”项目;出版《新中国国防经济思想史》(2010)、《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等著作。撰写的有关专报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若干。先后获得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200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著作二等奖(2004)、军事经济研究中心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和优秀课题一等奖(2011)、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著作奖(2011)、中国财政学会优秀著作奖(2012)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任首席专家。兼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华美国学会副秘书长兼财经分会负责人。
主持人:
周建波(北大经院经济史学系系主任、教授)
评论人:
张亚光(北大经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
主办方:
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
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8797威尼斯老品牌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283场
管制生育:小孩数量质量权衡中的处理效应异质性
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郭汝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主持老师:
(北大经院)袁野
(北大国发院)张丹丹
参与老师:
(北大经院)秦雪征、王耀璟、石菊
(北大国发院)赵耀辉、李玲、刘国恩、雷晓燕
时间:
2021年5月26日(周三)
10:00-11:30
形式:
腾讯会议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s/iAxNbHiWkHUo
会议 ID:666 495 683
会议密码:32123
主讲人简介:
郭汝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世界经济系副系主任,健康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为微观发展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论文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和《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担任中国经济学年会人口劳动与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要:
We develop a generalized theory of rationed fertility to analyze treatment effect heterogeneity in the child quantity-quality (QQ) tradeoff. An exogenous increase in fertility can either be desired—that is, a move toward optimal fertility; or undesired—that is, a move away from optimal fertility. Our theory derives a new positive rationing income effect on child quality for desired fertility increases, but a negative rationing income effect for undesired fertility increases. We explore the natural experiment of twin births 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 to test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desired and undesired fertility increases. Consistent with our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e estimated QQ effect for undesired fertility increases is negative, and the estimated QQ effect for desired fertility increases is positive.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esired and undesired changes when 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供稿:8797威尼斯老品牌科研办公室
美编:初夏、鲸落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