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
为了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今后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运行要时刻注意,必须保证经济发展不停步(保平稳)、社会需求不下滑(保结构)、市场信心不低落(保信心)。
第一,保平稳,防止经济出现加速下滑。所谓“加速下滑”是指由于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在趋利避害原则的诱导下,造成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拖累作用。
本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SARS)有所不同,在本次疫情暴发前,经济活动处于下行阶段,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难以发挥。例如劳动力可以在三大产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由于三大产业的劳动报酬率(效率)存在差异,只要转变了就业和岗位,产出效果可能会增加,资本、技术乃至物资也是同样道理。可以说,加速下滑就是由于生产要素不流动或逆向流动,造成经济活动的萎缩和停滞现象。
当经济发展处于上行阶段时,高效率的产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吸附作用会更强,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加速,GDP不断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由于市场萎缩,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更容易出现资源过剩问题。我们以农民工为例,由于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工外出变得困难,只能继续务农,从而使得产出效果退回到原来状态。
当前,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对人口流动进行了封闭和阻断,采取了最严格的措施,这个过程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生产要素不流动乃至回流的现象。从现实来看,目前城市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尚未正常运营,即使复工开业,大量远在外地的雇员和工人也没有全部返岗,导致很多单位处于“开工不足”的状态。长此下去,经济活动有可能会进一步受到拖累,加速下行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第二,保结构,防止总需求结构性收缩。经济下滑问题,光靠企业自身很难奏效,必须有外力推动。此时最大的外力就是市场,即创造和扩大有效需求。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总需求从原来的出口主导(外需),转变为投资拉动,现在已成为消费主导(内需)的模式。根据国新办1月2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57.8%,拉动经济增长3.5%(去年经济增长率6.1%),消费成已成为总需求中最主要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疫情严峻的当下,光看到“贡献率”远远不够。因为最终消费包括两类,一是居民消费,二是政府消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消费活动具体分为两种,一是在国内的购买,二是在国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消费和居民的国外消费无法准确反映国内市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服务业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应该剔除上述几个部分,把焦点对准居民在国内商品消费支出的真实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如果用41.2万亿除以当年的GDP(100万亿元),结果是41.2%。也就是说,来自居民个人消费的比重是41.2%。相比发达国家一般在70%—80%的水平看,我国的居民消费比重依然偏低。所以,在疫后恢复的各项工作中,如果不能改善和提升居民消费的比重,在长期封闭和悲观心理的作用下,现有41.2%比率完全有可能不升反降,或可能以替代方式呈现出“明升暗降”的结构性收缩。
第三,保预期,防止悲观心理情绪蔓延。为了保证居民在国内市场消费比率的不断提升,除了加强市场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秩序以外,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建立消费者信心,特别是长期信心,给予消费者稳定的预期。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封闭隔离时间的延长,不安、焦虑、抱怨情绪也会增加,消费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要防止悲观心理和情绪扩散,警惕消费者用脚投票。必须注意加大市场宣传和舆情引导,帮助消费者调整好情绪,恢复市场信心,摆脱疫情反应,否则我们期待的疫后消费反弹和恢复性增长有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如何防范短期内的风险?
第一,强化分析预警,防止经济活动出现大起大落。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价格波动。接下来,可以通过加强对价格信息的分析和预警,为调控政策提供依据。有两个价格可以作为参照:一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的是八类消费品零售价格的变动情况,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反映的是九类基本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情况。PPI和CPI一个在产业链上游一个在下游,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果“前低后高”反映出供给有问题,如果“前高后低”反映出需求有问题,如果“两者都高”则反映出市场有问题。
第二,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在疫情的面前,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例如,以民用航空领域为例,由于航线和乘客数量减少,为了防止航运、空管、地勤、机场等同时出问题,以至影响疫后经济恢复,在技术人员停岗待命期间,有关工资、社保、按揭和飞行器租赁、利息、税费等需要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直接干预和支持,否则很有可能出现技术人员逆向流动和服务能力下滑的现象。
第三,关注中小企业,切实缓解生存发展节点问题。突发的疫情,使得已经处于寒冬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当前,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的复工情况,采取针对性救助措施十分必要。为此,厘清中小企业的节点问题尤为关键。例如,不仅要了解企业的开工率,还要掌握开工企业的全员率(员工实际到岗比率)、准点率(每天准点工作时间比率)、复活率(未来半年能够存活的比率)等重要节点指标,对于开工率、全员率、准时率、复活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和地区,应考虑给予税费减免等特殊措施。
第四,平稳市场信心,完善信息发布和危机管理机制。消费者是疫情肆虐下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人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这些情绪都属于正常心理反应,特别在看不清趋势、无法掌握科学方法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偏激和负面情绪。因此,应及时准确公开疫情信息、加强心理干预,做好信息发布。各级政府和机构设立的首席信息官(CIO)此时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消除疑虑、平息抱怨、化解风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