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我国的消费零售、交通、制造等多个行业带来了负面冲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面对这场危机,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已迅速出台多项定向的减税、减费、补贴的惠企政策,各界也都寄希望于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帮助困境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税费减免是当时我国政府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群体曾采用的主要帮扶手段。但在一定时期以来“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以及面临未来更大的公共支出压力下,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可以操作的空间已经很小,目前已经出台的帮扶政策能否落实,也面临极大的预算约束挑战。如何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手段“稳定器”的作用,我认为目前有两点值得考虑:
第一,运用财政杠杆,推动“社会大金融”为中小企业解困纾难
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吸纳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这次疫情冲击最严重的群体。各界对于如何帮扶中小企业都已达成共识,那就是资金层面的帮扶是最为重要和急迫的。在没有疫情发生时,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非常突出,而当下,缺乏充足的现金流,使得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处境更为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财政政策的有效激励和大力扶持,很多中小企业将会走入绝境。
目前各级财政预算面临多重压力,更需要以财政资金作为杠杆,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来应对危机。“社会大金融”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其思路就是把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的财务能力整合到一起,来解决全社会面临的危机难题。在本次疫情之中及之后,可以考虑财政对金融机构进行定向减税、贴息,激励金融机构为有资金需求的受困企业筹集资金,发放贷款,提供金融服务;资金的筹集可以通过设计并销售含有公益性质的理财产品得以实现。理财产品的公益性体现在用于定向扶持受困企业,以及极低的回报率,如1%,0%甚至是负的年化利率,产品的到期时间较短,3-6个月,最多一年。
由于中小企业数目众多,由政府主导的帮扶很难全面覆盖,精准到位。金融机构由于其专业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营收情况有更准确的判断,它们了解哪些企业是“危重患者”、“重症患者”、“轻症患者”,能够把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广大的金融消费者和家庭,在大灾大疫面前,都有伸出援手的愿望。如果能够把手头闲置的资金运转出去,由财政与金融机构承担主要的本金风险,个人或家庭损失一部分利息收益,但能够帮助受困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相信这样的公益理财产品会深得人心,并实现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目标。
第二, 加大政府采购的力度和范围,将补贴转为订单为企业“输液”
疫情期间,口罩、医药用品及器械成为国家战略物资,是政府采购的重点名单,其次,与之相关的上游产品、原材料、农产品也应当有前瞻性地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除了这些与防疫战疫有直接关联的物质产品之外,在主要疫源地区,各个层级所提供的防疫医疗服务也应当纳入公共服务采购;用于隔离观察被征用的酒店、防疫工作所需要的餐饮产品、交通、陪护服务,以及由社会组织面对疫情所提供的诸如心理疏导、弱势人群救助等服务,都应该迅速纳入政府应急采购,以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通过扩大对抗疫所需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损最为严重的生产企业、服务行业和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支持,并通过政府采购向市场释放的需求信号,对稳定市场的信心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供稿 | 袁诚
美编 | 豆荚
责编 | 阿布、禾禾、奥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