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疫情斗争不断深入开展,举国上下开始担忧疫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短期来看,疫情这只“黑天鹅”将不可避免对中国经济带来短暂冲击,并给不少企业带来严峻的生存压力。在疫情仍可能持续发酵的情形下,稳定市场信心、扭转市场潜在的悲观情绪是充分发挥各项救市措施作用、进而赢得疫情经济保卫战的重点。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指出经济主体的非理性动机会对经济波动造成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与罗伯特·席勒则提到,“信心”(confidence)会直接作用于乘数模型,即信心与消费乘数、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一样具有扩大影响力的效果。一旦市场信心低落,那么这一系列乘数将在若干轮反馈机制后减小,进而加剧市场萧条的行情。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无不验证这一说法。鉴此,在遭遇疫情突然冲击、预期到短期内经济极可能存在下行风险的情形下,关注市场情绪显然尤为重要。而正确认识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危”与“机”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从而尽可能使各种救市措施产生最优化结果。
《老子》有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诚然,疫情将给短期内的中国经济带来剧烈冲击。譬如,疫情抗争与春节假期双重因素叠加极大地给中国产能“真空期”带来严峻考验,不少中小企业将在近期面临员工复原率下降、订单减少、各种成本上升、财务现金流断流可能性增大等问题;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疫情定性将可能在短期内对部分进出口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影响;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人员流动限制亦着实对餐饮、旅游及其他线下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危机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创造性破坏”,这是经济发展的潜在机遇。比如,企业创新动力增强;中小企业在这波生存压力中将迎来降成本、调结构、促升级、增效益的新机遇;那些线上化、IP化、自动化行业在疫情严峻期中的异军突起等。从中长期市场基本面看,新时期持续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极大的动力。
就当下而言,稳定市场情绪无疑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做好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信心氛围。
对于政府而言,有针对性地出台适度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和减免税费等财政政策支持遭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企业,落实监管市场运行和维持市场秩序的相关职责,加强建设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密切关注复工后的防疫新形势,强化政府支持和保障市场发展的信号。
对于企业而言,立足市场,主动求变,自发积极开展“降成本”工作,提前做好复工后防疫工作的部署,重视企业内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内部挖潜的同时瞄准转型新可能,必要时寻求企业间战略合作,激活企业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保持理性消费,勿因市场个别信息而出现哄抢商品等行为,避免社会性的恐慌情绪,尽可能保证价格信号在市场中的正确作用,从而保障市场活力,给予企业生产的充分信心。
总而言之,社会各方只有直面当前困难,正确认识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基本形势,积极寻找应对之策,通力配合,坚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念,才可能缓解当前所面临的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切实支持后疫情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工作,进而更好地迎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供稿 | 周建波
美编 | 豆荚
责编 | 阿布、禾禾、奥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