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经济科学》创刊40周年,巧合的是,今年也是我上大学的第四十年;我是《经济科学》的一名作者,荣幸的是,我还当过这份刊物二十多年的编委。《经济科学》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她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记得40年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经济学科的内容非常单一,除了少量的数学、英语等公共课以外,核心课程就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等理论课,以及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课程。而在学习资本论等课程时,基本是都是在训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多强调批判。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术分析方式和工具也越来越多元。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学科有了长足的进展,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我认为这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宝贵经验:第一,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束缚,这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第二,以问题为导向,让实践不断叩问、涵育理论,让理论不断反哺、指导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第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成果,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途径;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要求。
在过去的四十余年中,经济理论界秉持以上四个原则,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多四不够”:工具、模型运用多,思想性、原创性的研究不够;现象描述、经验分析多,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不够;政策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依据西方理论演绎的东西多、依据中国现实问题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东西不够。
40年来,《经济科学》一直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应用学科的研究;既有对国外成熟理论的诠释与解读,也有对国内改革实践的深入剖析,成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与助推者。在我看来,《经济科学》编辑部的同仁对许多问题都有共识。例如,就学术论文来说,原创性、思想性、学术性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分析工具也非常重要,两者不可偏废。由于模型和数量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学思想的表达方式更加清晰、简洁、严谨,这是经济学发展日益成熟、日益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经济思想与数量工具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如果为形式而形式,为模型而模型,那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再比如说,任何经济思想、任何模型的产生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或者背景的,因此,不能将之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而不加区别地使用。因为这些思想的产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者说假设条件、参数等密切相关。由于教条地运用这些理论或者模型而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因而再去否定这些理论或者模型,那是偏颇的,是有害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认为,今后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门学科的发展只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其理论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会削弱学科的完整性,而且将影响到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第二,高度关注信息社会所导致的变化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以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数字经济成为信息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建立于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有限性的假设、供求关系、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公共品的特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原理或者理论,在信息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甚至“失效”。这无疑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依据变化了的世界,做出相应的解释并提出新的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
第三,胸怀世界,立足中国,处理好学习借鉴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最大生命力根植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因此,理论研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可“崇洋迷外”,完全照搬他国经验,但坚持“本土化”并不等于排斥和否定一切国外的有益经验。实际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仅是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一个秘籍,也是优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祝《经济科学》生日快乐,祝愿《经济科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前院长。1994—2015年任《经济科学》编委。曾在《经济科学》发表《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1998年第4期)、《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民医保的三支柱框架》(2007年第5期,合作者朱俊生、郑伟、李明强)等。
供稿 | 《经济科学》编辑部
美编 | 豆荚
责编 | 阿布、禾禾、奥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