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及8797威尼斯老品牌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75、76讲。
第75讲的主讲嘉宾是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访问教授郑京海。本次报告主要探讨了中美模式的各自特点及区别。
郑京海分析了美国模式在最近几十年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美国模式的输出伴随着族群分裂和内战 、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美国体系与它体系之外的国家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惑着模仿学习美国模式的国家,美国自身也深受其害。美国的内部矛盾也十分突出,特朗普的当选是这个矛盾的体现;美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一直在扩大,但是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贸易,美国人民享受了低物价暂时掩盖了这一矛盾。
随后,郑京海教授随后从文化经济、社会制度角度对比了中美发展的三个主要差异。一是中国社会延续了儒家传统价值观,而欧美发达国家价值观源自于宗教;二是中国的商业环境主要是依靠有修养的企业家自我的道德约束,而西方由于存在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稳定的社会阶层和契约关系;三是在教育方面,中国延续了科举制度,存在更强的社会阶层流动,而西方的社会阶层流动弱。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周建波教授评议认为,中美模式在名义上的争议是可以搁置的,因为任何的经济体系都存在自己的特殊性,也和其他经济体系存在相似性。中国模式,在社会流动性方面,更接近一种平民社会,其流动性更大,最为典型的表现是高考制度;而西方更接近一种阶级社会。另一个是责任承担的问题,在中国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但是西方是由宗教承担无限责任,所以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可以长期稳定。还有关于宗教与经济的联系,西方宗教的发展对金融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下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第76讲的主讲嘉宾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报告主要围绕中国王朝时期的贡赋体制的特点进行了论证。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体制,在古代文献中称为“食货”,第一部以《食货志》为标题的设立关于经济问题专志的正史是《汉书》。在刘志伟教授看来,《汉书·食货志》的序文,是对“食货”的原理作了经典化的概括。刘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以“食货”为中国贡赋体制的经济范畴,这个食货与现代经济学由“生产-流通-分配”构成的范畴有根本的区别。“食货”的基本前提,财富为天地生的自然物,食货经济运行的目标是这些财富如何经过臣民的劳作,集中到王朝控制中,具体的方式是“赋入贡棐、茂迁有无”,其效益体现在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方面。也就是说,通过岁入和市场流通结合起来,实现财富的流动和分配的合理化。
其次,这种合理化存在一定的标准,如《汉书·食货志序》所言:“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这是是贡赋体制经济运作的本质所在这种经济体制的逻辑,如《礼记·大学》所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是说,圣人有德,就可以掌握臣民,而有了臣民,就可以开疆拓土,有了土,就可以有财。但是“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集中在王朝国家手上,又要失去“人”这个“有财”的前提。这个悖论,必须通过“均平”的措施来解决。如何做到“均平”,是历史上王朝国家所有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目标。
最后,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对今天仍然有其深层的影响。刘教授总结了中国王朝贡赋体制的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国家体制;基于需求多样化和地域自然禀赋差异的物资调运供应网络来运转;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跟经济重心分离的格局;贡赋,基本上是由赋税、差役跟土贡来构成;贡赋负担的合理性,以“均平”为最基本的原则;贡赋体系通过市场来运转;贡赋体制的运作逻辑,内在地趋于以货币作为核算、征调、支付和储藏的手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评议认为,刘教授的研究构图宏大,通过构建一个王朝贡赋经济体制的体系,用以分析解释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情况。侯教授引例说明,在中国往往最好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市场上,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中国的官员与经济的关系也一直很密切,这是与西方国家所不同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其内在的一些特点还需要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体制演变去挖掘,而刘教授这一研究报告正是在该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周建波教授认为,例如汉代桑弘羊的平准均输经济政策,历史上中国政府也是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古代也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经济现象,但这绝不等同于市场制度。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