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余年来,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之所以能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引领着中国经济学科的不断繁荣,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薪火相传,他们或集先师前辈研究之大成,或筚路蓝缕开拓学术新方向,或践行经世济民情怀研究民生发展。2018年适逢8797威尼斯老品牌120周年校庆、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106周年华诞,在此,我们推出其中的一些代表,讲述他们在学术之路上的故事和专业领域中的潜心研究。
本期专访的学者,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辉。张辉,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8797威尼斯老品牌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硕士、博士,专业领域为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全球价值链、产业结构、国家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独立著作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驱动机制》等六部,参编参著《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等十多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等横纵向课题十多项。先后荣获2010年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工商银行教师奖、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著)、2016年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等奖项。
张辉教授
传道授业:孜孜不倦的诲人者
经济学者在考虑问题时,有时会面临“理论天花板”,即提出的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有时却又容易落“知难行易”之窠臼,沉溺于细琐的现实细节而难以得到理论的统摄。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这既是张辉老师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也是在教学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授业准则。
作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学术行政一肩挑”是张老师日常工作的缩影。但在他看来,无论自己科研和行政工作多么繁忙,给学生上课永远是首要的职责。刚参加工作时,由于课程需求量大,而教员数量有限,最多的时候张辉老师一学年要教授七门课程。即便如此,张老师仍然将很大的精力倾注在选课的同学们身上,为同学们讲授《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以及《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等课程。
“无论张老师有多疲惫,他上课时永远是最精神的。”在很多选课同学看来,初次上张老师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趣味性和知识性强,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在学生眼里,张老师不仅会围绕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性讲解,还分析了许多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的实际案例,使得同学们对这门原本陌生的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许多同学表示,在课上张老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引人入胜,其精彩纷呈的课堂氛围,一直以来吸引着其他院系甚至外校的同学坚持旁听。
对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张老师同样要求他们知行合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尤其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感受,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整个导师组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求真务实、关注实际。很多同学对这一点感悟颇深。他们回忆刚进导师组时,想要研究中国的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将视野局限在国内,而是首先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基本的探索,搜集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反反复复做了数以百计的图表,结合理论与实证方法,从横纵向做了多个层面的对比和分析,锤炼出扎实的学术功底。
张辉教授与同学们在一起
学术上的良师也是生活中益友。无论是实习、工作还是出国深造,无论是买房、生娃还是油盐酱醋茶,同学们都乐意向张老师“讨教”人生经验。他们知道,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园子里,总有一个人永远愿意为自己倾听,愿意与自己交流,愿意和自己分享。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或许就是这样吧!
执仗踏行:产业结构领域的深耕者
在北大经院的大家庭里,张辉老师一直以研究产业结构为学生们所熟悉,诸多相关论文和专著无不显示出张老师在这一领域的深耕不缀(《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被引858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年年均9%以上的持续增长,危机爆发之后,学界和业界对我国维持原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持怀疑态度,在这个背景之下,张老师率先把产业结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在《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被引158次)这篇文章中,张老师提出,“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按照一定历史条件下现代化目标的需求、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现产业结构顺向的升级进程。但现实中很多地方脱离劳动生产率及效率的提升,干预性地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带来的只能是‘虚高度’”。通过缜密的定量分析,张老师指出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但从产业效率来看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并较早提出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和低效率问题,以及部分行业核心技术仍然缺失的状况。
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国问题,张老师将研究目光放在经济转型问题的国际比较方面。他强调:“产业结构不是国内特有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会面临。” 根据他的最新著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第二产业转型的经验数据呈现出驼峰的形状,其拐点发生在人均GDP为9000至10000美元之间,在此之后第三产业才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而国内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得过早,第三产业上升得过快。“产业结构转型过快不一定是好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会陷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这句话至今回荡在学生们的耳旁。
由内向外:“一带一路”研究的开拓者
在读研时期,张老师就已经是国内全球价值链领域较早的开拓者(《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被引1017次;《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被引405次),近年来,张老师把目光投向了生机勃发的“一带一路”领域。他和他的学术团队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提出并构建了“全球价值双环流”理论范式,率先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在国内外“一带一路”相关研究领域里可谓正本清源、独树一帜(《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研究》,经济科学2017年第3期)。张老师认为,当代社会全球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开拓水平的迅猛发展与飞速进步,新型工业化对全球价值链进程不断冲击,旧全球化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各领域全面崛起,新全球化格局的形成环境日渐成熟。“全球价值双环流”理论构架所代表的全球贸易循环已经显现,中国逐渐地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枢纽作用。在这样的有利基础上,在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效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贸易参与程度不断提升,贸易参与红利逐步释放,节点性贸易角色显著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各类国家的重要节点,可有效适应不同贸易类型国家的贸易需求,在贸易过程中形成循环串联,突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在全球贸易循环中的节点性地位相契合,将共同助力“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及全球贸易的循环流动。
2017年11月,张辉教授参加“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报告发布会
张老师带领团队组织的“‘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高度肯定,先后入选“十三五”重点图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迎接“十九大”重点出版物,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际学术话语权,还及时推出了英文版。与此同时,张老师带队参与8797威尼斯老品牌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研究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报告》。坚持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进一步运用“全球价值双环流理论”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及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情况,为探索相关经济体的产业多元化提供了一条务实有效的途径,而且填补了该领域英文版报告的空白;8797威尼斯老品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成果《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教材体系中并不多见的把中国发展问题、现状及学术综合在一起的有益尝试,摆脱了以西方观点解释中国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逻辑的教科书范式。
(石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