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GDP的重构研究,由牛津大学经济系Stephen Broadberry、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系管汉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稻葵合作完成的论文“CHINA, EUROPE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 STUDY I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980-1850”近日被经济史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接收。
关于世界各国的长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及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迄今为止学术界引用较多的数据是麦迪逊的估算,但是,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在麦迪逊的估算中,当代数据更加准确,历史数据则准确性较低。针对麦迪逊估算数据中存在的问题,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欧洲经济史学会主席Stephen Broadberry联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史研究者,基于更可靠的历史数据,和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之上更为完善的估计方法,对历史上的国民收入进行了新的研究。这一国际研究项目得到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7th Framework Programme)的资助(合同号SSH7-CT-2008-225342),目前已经完成对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日本和印度三个亚洲国家的人均GDP数据的重新构建(reconstruct),还有一些新的国家,例如美国和俄罗斯,正在被纳入这一研究项目,数据重构工作仍在进行过程中。
主要基于第一手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数据记载,并结合历代中国经济史学家的定量研究成果,三位研究者较为系统地对北宋(980-1125)、明代(1402-1626)和清代(1685-1840)进行了历史国民收入核算。研究发现,(1)中国的人均GDP北宋和明代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波动,清代则进入下降轨迹,1840年只有980年的70%左右。(2)在1090年前后,北宋中国比英国更加富裕,但是在1400年之前,英国已经赶上了中国,在1300年之前,中国已经比意大利更贫困。(3)虽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与欧洲最富裕的地区相差不远,但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北海地区的欧洲发达国家。因此,即便考虑到中国内部的地区差距,中国和西欧国家的大分流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8世纪上半期已经开始了。这一发现与加州学派的传统观点存在差异,后者认为大分流是工业革命之后开始的。进一步对中国从领先到落后的原因进行解释,有待于学术界以后的研究。
(经济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