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余年来,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之所以能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引领着中国经济学科的不断繁荣,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薪火相传,他们或集先师前辈研究之大成,或筚路蓝缕开拓学术新方向,或践行经世济民情怀研究民生发展。2018年适逢8797威尼斯老品牌120周年校庆、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106周年华诞,在此,我们推出其中的一些代表,讲述他们在学术之路上的故事和专业领域中的潜心研究。
本期专访的学者,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周建波。周建波教授,8797威尼斯老品牌历史学硕士、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商业管理思想史、中国金融发展史等。主讲课程有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商业管理思想史。近年来,在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中国经济史研究》、《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报》等发表文章多篇,出版《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成败晋商》等多部著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录制有山东电视台《名家论坛》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票号》等音像作品。专著《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获8797威尼斯老品牌第八届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科研著作二等奖、8797威尼斯老品牌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著作提名奖。
周建波教授
四渡“赤水”:在北大经院的教研岁月
周建波教授与北大经院结缘于1995年,在北大历史系学习工作长达七年之后,他考取了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的博士,毕业后留院任教至今。谈起二十多年来的学术生涯,周老师的话语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热情,“我非常热爱我的专业,史学擅长分析宏观问题,令人折服的经济理论在分析微观问题方面更为擅长,而中国经济思想史可以将二者结合,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他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优秀的学者不仅要做好学术研究,还要注重服务社会”,他将学术研究的结果与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的实际相结合,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言献策,对诸多大中型企业提供咨询及理论指导,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
周老师的学术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可谓四渡“赤水”,时间跨度长、涉猎内容广,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绩斐然。
从制度变迁到官督商办。周老师在博士期间关于《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源于对制度变迁的思考与探究。他以史为鉴,通过中国历史上制度变迁的发展发现了规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督商办的产生与发展不就是这样的吗?”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使得周老师的研究视角独特又逻辑严谨,受到林毅夫先生的夸赞,也为学术界认可,获8797威尼斯老品牌第八届科研著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科研著作二等奖,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一等奖,8797威尼斯老品牌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著作提名奖等奖项,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为此做过专题介绍。
从股份制到《成败晋商》。“我在跟导师石世奇先生探讨股份制问题的过程中,对中国晋商的股份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谈到这个话题,周老师非常兴奋。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区域特点、商业背景以及人文因素等分析,他找到了晋商从崛起到兴盛到衰败的原因。《成败晋商》的问世前后经历了八年之久,其逻辑论证全面严谨,令人信服,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非凡的贡献,曾受邀参加山西省政府组织的“晋商与山西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作为演讲嘉宾参加首届、第二届世界晋商大会。“将学术研究结合实践来服务社会”,周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诸子百家到企业管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热潮空前繁荣,涵盖内容广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周老师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宣传的途径方式,发现了管理与经营的规律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并发表了多部专著。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周老师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一致好评。
从佛教研究到寺院经济。周老师常说,“学术研究就像侦探探案,需要一点点挖掘,非常有意思。”佛教文化厚重,影响广泛,研究门槛高,但他依旧迎难而上,对中古时期寺院经济、寺院金融的发展深入研究,并对其与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理论。现在周老师正进行“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本土金融业创新——以中古时期的佛教及近代欧美文化的在华传播为例”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院传统与大师风范的熏陶
周老师初入北大经院之时,恰逢赵靖、石世奇、陈为民、郑学益等先生坐镇北大经院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这是北大经院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的辉煌时期。有幸接受几位在学界德高望重的先生的指点,周老师受益匪浅,甚至影响到其随后20多年在经院的教学与学术生涯,给他的经院岁月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回忆他自身在经院20多年的流光岁月时,周老师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他们。
在提及专业这几位前辈对他的影响时,周老师神色激昂,似乎过往的岁月中有道不尽的故事。当时尽管拜师石世奇先生门下,但由于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规模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受到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精神的深刻影响,几位先生对修习本专业的学生均极为器重,丝毫不在意所谓的门户之别,这让他有机会得以与几位先生深入交流,接受他们的指点。他回忆道,“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有个很好的传统,所有老师和学生就像过去的大家庭一样,没有门第之分,学生由老师们共同指导”。正因如此,周老师对这几位老前辈都有特殊的感情,以至于现在指导本专业的学生时,依旧沿袭着老先生们的优良传统,充分保留了经济思想史专业如大家庭般的浓厚氛围。
在学术和教学的道路上,赵靖、石世奇、陈为民、郑学益等几位先生模范般的言行举止亦对周老师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印象中,赵靖先生“非常大气,大局观很强,真是一个战略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仰望生活,关注时代的变化”;石世奇先生则是一个“儒雅的长者”,“做学问极其严谨”,“对待学生也特别好,专业的每一个毕业生都会被邀请到家里吃饭”;郑学益先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色彩非常强”,一方面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关心学生的发展和前途问题。陈为民先生温文尔雅,对学生循循善诱,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东亚,尤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造诣。受这几位先生的激励,周老师在学术和教学上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目标,积极探索学术研究新方法,拓展新领域;尊重学生,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传播,积极推动华商的国际网络的建构,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与此同时,重视学科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积极推动社会企业家教育事业。
2000年,周建波教授(右一)与石世奇教授(中间)、郑学益教授(左一)在庆祝北大经济系改建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十五周年会场合影
对周老师而言,在经院20余年的经历与记忆,是学生求学时代和老师教学与科研的重叠。所经感受到的经院传统和大师风范,已化作他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信念。按照周老师所说“今天老师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学生以老师为荣,而未来你们的发展与辉煌,老师将以你们为荣”。
“把香火传承下去”:学科的传承与中兴
周建波教授身处北大经院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他在经院的20余年经历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兴衰沉浮。北大经院作为近现代中国研究经济学的发源地,向来以史论见长,经济思想史专业自然是北大经院的传统特色专业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最辉煌的时候,然而随着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的主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个传统学科在学术发表、绩效评估以及学术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劣势,这个学科逐渐被边缘化”。周建波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自然面临过不少的压力与挑战。
2007年后,随着赵靖、郑学益、石世奇三位前辈的相继离世,北大经院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瞬间失去了三根强有力的支柱。对于当时在经院任教不久的周老师而言,面临的压力难以名状。当时的周老师尚不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该专业面临博士生招收断档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学科发展。回忆起这段往事,周老师相当感慨,“过去曾经如此辉煌的学科,不能在我们手里就断了老先生们传下来的学术香火,将学科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使命。”凭着心里的这份执着,周老师开始着眼于学科发展与学科研究突破的问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周老师带领他的团队潜身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周老师于2012年晋升教授,2013年起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又得以重新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学科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因为博士研究生的招收而得到解决。面对其他主流经济学分支的竞争,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同样需要谋求新的改变与适应。周老师知难而上,在“四渡赤水”后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中古时期的佛教经济伦理思想与寺院金融的发展。此外,针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缺乏数理化、模型化、实证化的问题,他也积极寻求突破的机遇,与院里的其他老师合作,致力于数理化和模型化的尝试,推动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已成功在主流经济学领域的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显然,周老师已经携手新一代中青年学者共同摸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学科的回归主流化,走向世界,恰如他自己所言,“中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就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升自身的学术目标与追求”。
2017年,周建波教授主持第八届北大经济思想论坛
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未来,周老师依旧信心满满。在刚进入经院学习时,他曾说“我对这个学科非常有信心,我从历史转到这个学科,因为我发现经济学与史学结合的解释在理论上更能让人信服,而中国的社会实践本身也需要理论。这个学科大有用处,比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上便可以大展手脚……”20来年过去了,周老师多了岁月的厚重沉淀,“这个学科要更好地发展,一定要努力跟上经济学前沿,用主流的形式将我们学科的想法表达出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是他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殷切期盼。
(于水婧、沈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