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在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举行的第8期收入分配讨论班上,赵晓军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黄昊、梁银鹤、王灿、陈雨露、王琪、王龙讨论了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并从产业差异、所有制差异及行业垄断性差异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数据可以直接比较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鉴于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标准在2003年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分析的有效性,对2003年前后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在1990~2002年的这个阶段,职工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职工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有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各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均不断提高,但增长幅度不尽相同。其中,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及金融、保险业增长最快,而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平均工资增长最慢。在2003~2015年这个阶段,平均工资处于上游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处于下游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从增长速度来看,金融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采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也很快。不难看出,智力密集型行业和垄断性行业的平均工资一般较高,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分别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度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平等,可以发现三个指标的基本走势相同,即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2008年达到峰值后,又小幅回落。为了分析不同产业组间和组内差距对我国行业差距的贡献,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总体泰尔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组内差距的贡献度在60%~70%之间,也就是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不同产业内部的组内收入差距造成的。另外,第二产业内部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产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则呈现震荡扩大的趋势,且第三产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远高于第二产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讨论班认为,虽然依靠信息技术第三产业平均工资大幅上涨,但是未来工业4.0的到来可能会有助于降低行业收入差距。
从不同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缓慢下降,集体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为平稳,其他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内部的收入差距在2008年之后不断下降。若按照相对垄断力大小将行业分为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总体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可以发现组间泰尔指数虽小幅波动,但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没有发现显著的趋势性变化。竞争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在2008年达到峰值后不断下降,但垄断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可能与垄断性行业的划分有关,垄断性行业组内各行业垄断力存在差异。
可以看到,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缩小,第二产业内部,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内部以及竞争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在08年达到峰值后也呈现降低的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危机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着抑制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分析。
(赵晓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