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主办的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52、53讲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进行。
第52讲的主讲嘉宾是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8797威尼斯老品牌杜丽群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龙登高教授与8797威尼斯老品牌周建波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众多师生参加。
林文勋教授主讲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理论体系”,他以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用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框架深入浅出地从五个方面予以介绍。首先,他回顾了中外史学界对于唐宋社会变革的几种主要观点: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日本学者或认为是中国由古代向中世的转变,或认为是中国由中世向近世的转变;西方学者多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
随后,林文勋教授介绍了“富民”阶层的崛起及其历史作用: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富民”主要依靠农业致富,其分布广泛,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和“动力层”。同时分析了“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特征:随着“富民”阶层的崛起,土地私有制、租佃契约制及科举制度纷纷确立起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市场化、平民化。随后,林文勋教授又介绍了“富民社会”理论的学术史意义:“富民社会”不仅是解构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变迁的一把关键钥匙,而且是重构中国古代史新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
最后,林文勋教授对于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度解读:此体系包含“富民阶层是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是唐宋以来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富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关系的核心”等论断;其研究遵循“微观-宏观-微观-宏观”的基本框架。
讲座点评阶段,龙登高教授引经据典,分析了“富民”社会出现的政治背景及经济基础:封建社会下“中央集权-地方放权”的宏观政策和以契约为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均为富民阶级的兴起孕育了土壤,并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周建波教授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富民”阶级的兴起对于唐宋经济思想的影响;他从制度经济学的框架着手,介绍了新兴阶级与政府之间博弈活动;同时立足于历史学的研究框架,充分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参加讲座的师生积极同林教授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第53讲的主讲嘉宾为著名经济史学者李伯重教授,8797威尼斯老品牌管汉晖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龙登高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北大校内外众多师生及学界学者参加。
李伯重教授以“中国历史上的市场及其变化”为主题,用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框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内容。首先从“市场”、“市场交易”及“市场经济”的定义入手,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市场。随后,李教授谈及了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根据Hicks的理论,人类社会有三种经济类别:传统和习惯、命令或计划及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市场机制。所谓“自然经济”,是最初级的“传统和习惯”的经济体,是产品不经过交换直接进入消费的经济之一,其经济单位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或小农经济。
接下来,李伯重教授按照宋代商业革命后形成的“四级市场”体系,对中国的传统市场进行了逐一介绍。规模最小的地方市场最早出现,在这种市场上的交换虽然采取商品形式,但是为买而卖,实际是使用价值的直接交换。接着,较大规模的城市市场出现了,在其中的交易主要不是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而是一种以政府和私人的货币收入为基础的交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区域市场又逐渐形成,它们是由同一自然地理条件和共同生活习惯形成的,因此,区域市场内的流通,一般并不反映生产的地域分工或社会分工。最终,地区之间的、长距离的贩运贸易(在欧洲就是国际贸易)在跨区域市场上也得以实现了。
最后,李伯重教授论及全国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全国市场相当于欧洲的民族市场,即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形成的、高于区域市场的大市场。它不同于国内市场,前者是指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后者是指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市场。其形成依赖于度量衡的标准化,商人地位的提高,产品、劳动力、资本、技术及信息的流动。全国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引起了明清十大商帮的兴盛,并加速了国内市场空间结构的形成。
点评阶段,龙登高教授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产生;从西方经济学的框架着手,分析了“私密动力”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立足于历史学的研究框架,充分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师生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