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50、51讲举行,讲座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主办。
第50讲的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8797威尼斯老品牌张亚光副教授担任主持人,8797威尼斯老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聂志红副教授担任点评人,参加讲座的还有8797威尼斯老品牌管汉晖副教授、郝煜助理教授及来自校内外的众多师生。
魏明孔研究员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使用翔实的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清晰详细地向听众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第一、工匠精神的追求——精益求精,他介绍了庖丁、鲁班等传统巨匠,赵州桥、大雁塔等著名建筑;第二、工匠精神的特点——专心致志,并讲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第三、工匠精神的灵魂——坚守传承,坚守和传承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依然需要发扬光大;第四、工匠精神的境界——创新发展,一件产品尤其工艺品的质量是由工匠的素质决定的,它度量着工匠的情感与追求,其内涵是超越;第五、工匠精神的风尚——协作创新,我国传世的诸如司母戊铜鼎、宫殿建设等等,都是工匠协作的结晶;第六、工匠精神的理念——诚信义气,工匠精神反映的是人生境界,是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第七、工匠精神的前提——吃苦耐劳。
魏明孔研究员最后总结说,中国古代的制陶和冶炼工艺曾被视为最尖端的工艺,故而人们常用“陶冶情操”来形容人们提升思想、道德和情趣的艰难过程。“刻范”工具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活动中出现较早的工具之一,而且精准度和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故而人们用“模范”一词来指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最高标准。匠心卓越,追求完美,古今相通。在将实现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今天,挖掘整理传统社会工匠精神这份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点评阶段,聂志红副教授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工匠精神演变的脉络;从社会文化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着手,介绍了工匠精神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并从史料收集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魏明孔研究员的该项研究的价值。在场师生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第51讲的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晓阳研究员,8797威尼斯老品牌都田秀佳博士担任主持人,8797威尼斯老品牌周建波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众多师生参加了讲座。
赵晓阳研究员主讲的题目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学术研究现状”,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活动为线索,用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框架,按照时间的脉络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基督教的传入过程及研究现状。首先,对于基督宗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对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说明。他从罗马教廷开始用充足的史料讲述了基督宗教的发展历程,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各个教派之间的异同,用客观的事实说明了各具特色的传道途径。以时间维度的视角,介绍和对比了基督宗教的4次入华活动:在唐朝时期,景教传入中国,但囿于借用了佛教的传播体系,所以在唐武宗灭佛活动中一起被灭掉;在版图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时期,天主教也从北部传入中原,但其信徒以蒙古人为主,因此同样未被广大群众信仰与传承;在明朝末期,传教士再次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天主教的思想体系,还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种植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物品,加之更加本土化的传教方式,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得以较大规模的开展;在晚清民国时期,新教传教士将新教传入中国,并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中国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后,赵晓阳研究员就基督教的传教特色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基督教的传播是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的,是一个主动向外传播的过程;自大航海时代开始,宗教全球化就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过程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最后,赵晓阳研究员从各界学者对基督宗教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基督宗教学术研究的新视角:立足于晚清民国基督新教的社会改造思想与实践的现代化研究视角;结合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对于基督宗教进行探究的视角以及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角度对外国传教士进行研究的视角。
在点评阶段,周建波教授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近代基督宗教的传入对中国本土经济思想的影响;从宗教文化与经济金融的关系着手,解释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基督宗教基本教条的关系;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赵晓阳研究员所从事的研究的价值。在场师生也就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借贷及其利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