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第二期货币经济学讨论班于3月25日下午举办。本次讨论班延续了第一期货币的搜寻理论这一主题,由2015级博士生王灿讲解了Wright等2012年发表于JEEA的论文“Sticky Price:A New Monetarist Approach”。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价格粘性是货币非中性的源泉,因而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价格粘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主流理论包括Calvo(1983)提出的技术约束理论,即假设经济中存在一种外生的限制,使得每期仅有比例的厂商可以调整价格;Mankiw(1985)年的菜单成本理论则假设厂商每期都可以自由调整价格,但调整价格需要付出一个额外成本,因而厂商会比较调价或不调价时的利润,进而做出定价决策。这两种理论都导致了当经济受到名义冲击时,每期的总体价格水平无法充分调整以适应冲击,因而产生了价格粘性。但Wright等在文章中指出,在一定的假设下和模型构造下,价格粘性可以在不存在任何外部摩擦的经济中产生。
Wright等的论文使用了Lagos和Wright(2005)的“昼夜模型”框架,即假设“夜市”是一个Warlasian的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在夜市中供给劳动进行生产获得收入,并选择夜间的消费以及带到下一期的名义货币量以最大化其在夜间的效用。而“昼市”是一个Bargaining的市场,其交易机制与第一期讨论班Kiyotaki和Wright所设计的机制类似,消费者与生产者随机相遇,并可能产生三种结果:物物交易、货币与实物的交易以及不发生交易。消费者与厂商间进行谈判,决定交易的数量与价格,分别最大化他们在“昼市”中的效用和利润。在均衡时,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厂商的价格水平在某一区间上的最优分布。
Wright等的文章指出,当经济受到名义冲击后,最优价格水平的区间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最优分布发生变化。对于原先所设置的价格水平低于新区间的下限的厂商,他们一定会重新设定价格;对于原先的价格水平在新区间内的厂商,他们是否调整的利润是无差异的,文章假定仅有
比例的厂商重新制定价格,因而产生了价格粘性。作者进一步计算了价格粘性的久期(duration)和调整程度,并用显示数据进行模拟,发现他们模型得出的结论很好地匹配了现实中的价格粘性的程度。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赵晓军老师和2015级博士生余航、2016级博士生王龙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认为,Wright等的文章虽然从搜寻理论的视角考察了价格粘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本质上并没有走出Calvo定价的逻辑。因为文章依然假设不调价的厂商的比例是外生的,并非由厂商的内生行为决定。此外,文中所产生的价格粘性更多地来源于作者对模型自身的“设计”,很难运用于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但是,文章假设最优的价格水平是一个分布的想法值得深思。由于现行理论,例如新凯恩斯理论假定总体价格水平是单个厂商的最优价格的CES加总,如果从价格分布的角度去考虑最优定价问题,可能为新凯恩斯理论带来一些有意思的改变。
在阅读Wright等的文章外,本期讨论班还对中国的“货币超发之谜”进行了探讨。“货币超发之谜”是指2008年后,中国的流动性非常宽裕,都已处于历史和国际高位,但却没有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大幅度上升。那么,货币都去哪了呢?讨论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流通领域。由货币数量方程
可知,当
上升时,只要货币的流通速度
下降得足够大,那么即使实际产出
不变,价格水平
也不会大幅度上升。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货币无法进入流通领域呢?目前主要的可能性有两种,其一是大量超发的货币进入了国有企业,并停滞在其账面上,未能进入市场。赵晓军老师指出,由于国有资产的交易受限制,因此国有企业持有大量无法交易的资产,从而锁死了大量的流动性。另一种观点是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增强了家庭和政府的持币意愿,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然而,讨论认为,货币数量论的暂时失效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因为一旦放松国有资产交易的限制,或者刺破了房地产泡沫,都会导致流通速度的上升,进而产生通胀的快速增加。因此,当前的中国依然存在通胀隐忧,如何处理好上述因素,避免高通胀的发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探寻大师足迹,开拓科研思路,联系中国现实,献计改革发展,是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西方经济学货币经济讨论班举办的主要目的。该班每周六下午3:00至6:00在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大楼303室举行。
(赵晓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