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
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再次来到牛津大学,依旧是熟悉的肃穆感,古老的城堡、斑驳的印记处处透着历史的沧桑,几百年来任凭风雨的洗礼,除了青石上留下的裂纹佐证岁月的痕迹,仿佛时光从未远走过。晨光熹微里,街道还很安静,偶尔有骑单车的身影匆匆掠过,偶尔有抱着书本的学子低着头步履盈盈,朝阳镶嵌着他们的轮廓渐行渐远,教堂的钟声低沉而缓慢地回荡,让人思绪也静谧,只想翻开一本书,细解其中味,我想这便是世界一流大学该有的人文气息,不仅是履行传教授业的职责,更赋予人们求知的力量,沉淀浮华的心性。
古老的大学总是会沿袭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学院守门人那的“鸽子信箱”,比如有趣又复杂的草坪规则,也许有人诟病它的古板守旧,但不得不说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已深深渗入英国人的思维,影响并决定着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或许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亚当·斯密、弗朗西斯·培根等诸多知名学者。科学需要这样的精神,作为英语世界里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牛津大学一直这样培养并感染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英国的夏天白昼很长,傍晚时分虽是夕阳光景却依旧炫目,大街上人流穿梭,一派忙碌,此时回到学院安静的庭园,关上那扇厚重的大门,仿佛就能隔绝一切喧嚣,回归纯粹。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句诗正是我初到剑桥时的心境。徐志摩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泓柔波,涤荡出诗人多少的情怀与留恋。
不同于牛津那样的威严庄重,剑桥则多了几分活泼与缱绻,墙角窗边小小的簇簇红艳,总让人不禁心情明快起来。有人说沿着康河走到尽头,就几乎走遍了剑桥所有的学院,可就是这条蜿蜒的小河,承载着剑桥学子风华绝代的光阴,绵延着剑桥人梦与理想的追寻。夏日里,一本书,一杯咖啡,微风阵阵,杨柳依依,倦了累了,抬眼看看对岸的郁郁葱葱,看看河上撑蒿人的笑颜,便再无旁的杂念。
剑桥美景醉人,如诗如画,但治学育人却以严格保守闻名,图书馆灯火通明,勾勒无数伏案疾书的身影,在剑桥求学,课业压力是不小的,也许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砥砺,锻造了学业与人生的基石,也许终有与她告别的时刻,但所学所得,所思所想将成为灯塔一样的存在,照亮前行的路。
她是一首读不完的诗,一幅看不尽的画,相交的时光弹指一挥,却铭刻了我们心中许多的不舍与珍惜。对剑桥,我是有些偏心的,她是我年少时的梦,她是我心中最百转千回的羁绊,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已记不清最初是否源自那首《再别康桥》,只是那份敬意与憧憬时时在心头萦绕不曾离去。我们的Farewell Ceremony是在剑桥举行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回国后,仍时常想起这段日子,她总能拂起心中最绵长的怀念。
英伦二字,本就带着些许迷离的风情,短短四周,对她的印象,或许也不过停留在湛蓝的天空,西天的流云,苏格兰风笛的悠扬,伦敦时尚又不失优雅的贵族气息,牛津的古朴,剑桥的诗意,在希斯罗离别的那一刻,所有的足迹都留在这片绅士的国度,所有的记忆都留在每个人的心间,且行且珍惜。
辛梓括(经济学系2011级本科生):
遇见英伦
英伦三岛,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土地,也许是因为一个球迷内心对老特拉福德球场的无比向往,也许是因为高中课本里徐志摩月影柔波摩挲的康河,也许是对绅士贵族皇家尊贵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求,还有很多也许,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在我的心中描绘出了一幅英伦三岛的美妙画卷。这个夏天,我来了。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离开亚洲吧,当然也是第一次遇见英伦这片土地。
英国,就是这个样子,与我脑海里的印象如此的吻合。随处可见的街旁建筑,或是雄伟庄严的大教堂,或是玲珑剔透的小宅院,无一不出落着源自于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美轮美奂。宁静的小镇,热情的人民,蔚蓝的天空,香醇的牛奶,劲道的啤酒,是的,英国就是这个样子。
闭门造车总是容易的,但真正用心去探寻这片土地的温度的时候,这片土地却又与脑海中的构想远远不同。
牛津与剑桥两所世界名校,与中国大学风格截然不同。初时,我本以为饮食、居住、教学上的差异会让我们花费极长的时间去适应,但是我很惊诧,我似乎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的确,近千年的沧桑过后,两所学校依然静静坐落于此处,静静端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求知而来,满载而去。对她们来说,我们也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已经被她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他们的历史中,虽然很短很短,但这一个月对我们来说,却很长很长,我们不由自主的探索者这两所学校,翻阅着她们留给我们的经典,也发掘者这片土地那些并不太为人熟知的点滴。
于是,闲暇、周末的时间,我独自一人,在这个夏天,遇见英伦。
于是,办好学生车票,搭乘一班又一班的火车,走遍了莎翁故居、巴斯、伯明翰、约克、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爱丁堡、格拉斯哥、因弗内斯。
于是,我知道,英国人不仅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还有热情的凯尔特人,还有罗马人统治的印记。
于是,我知道,英国每个城市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往往都是教堂,而我们国家最宏伟的建筑往往是政府大楼和银行。也许很相似,这里面放的都是人们的信仰,只不过信仰不同罢了,他们的是耶稣,我们的是权利与财富。
于是,我知道,英国人崇尚贵族精神与骑士风度,崇拜民族偶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可以举国欢腾。
于是,我知道,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莎士比亚。
于是,我知道,每一个英国城市都有至少一支久负盛名的足球队,有着无数的荣耀,他们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于是,我也知道,尼斯湖没有水怪,哈利·波特穿越的那个站台也“真实”存在,英国的小报真的是那么八卦与无聊……
如今,我已经从英国回来,坐在家中的电脑前,电脑敲打着键盘,想用短短的文字记录下这一个月的行程与感悟,却又发现很难详尽完全的写下来,就像想要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去真正体会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也很困难。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真实的写出自己一个月来的感受,同样的,在英国短短的一个月我也只能是用尽量更远的每一步足迹去感受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已近日落,但曾经的光芒依然耀眼,当下的余晖依旧灿烂。期待与这里的下一次相遇。
江之韵(元培学院政经哲专业本科生):
牛津剑桥之行随感
牛津
牛津是政经哲(PPE)的发源地,创始人以塞亚·伯林的作品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看得上瘾的书。每次翻开伯林的演讲稿,都能想象到他在牛津的讲坛上,思想以行板的韵律流出。那是上帝眷顾天才的时刻。于是,对于牛津,我也带有一份执念。
初到牛津是在早晨,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店铺也还没有开门。一切都很安静,大街上唯能听见我们的旅行箱划过石板的声音。无论往后的两周见识过了多少这座小城街上的熙熙攘攘来来往往,这一抹晨光熹微,这一刻的宁静似乎成为了牛津的底色。每天上下课,总是不禁感叹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但是只要转进小巷,进入学院,一切又回归到那种古朴严肃却不失生机的沉静。或许牛津的古朴本身就是一种贵族气质,贵族的重要特质就在于其尚古精神——对秩序的崇拜,对权威的偏爱,对变化无常的人欲的天然节制。
幽深的院落,蜿蜒着典雅的英伦蔷薇。夜幕降临时那一层镀了金边的天际线,勾勒出哥特式特有的华丽神秘的飞天感。修长的束柱、尖塔,繁复而精致,本是为了更加接近上帝。夜深人静,教堂的钟声中回荡着多少灵动的思想,陪伴着多少孤独漫步的灵魂?这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暗示,在牛津这一独特的地点,似乎说明了人们对善和真理的寻求,总是带着一种对至高无上智慧的虔敬。
大学本身代表着一种生活理想。正如牛津,热闹喧嚣的人间烟火总是暂时的,沉思生活才是她的灵魂。
两周,尝试着去看他曾经看过的物事,走他走过的路,听他听过的钟声,终究算是向伯林致敬吧。
剑桥
剑桥给我更为自然清新的印象,虽然她无法像牛津一样激起我那么多的怀想。
一天凌晨三点多,我躺在车站附近的大草坪上,仰望着星空发呆。不断地念着康德的那句名言——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wonder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the more intensely the mind of thought is drawn to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这是在英语课上背诵下来的句子,一开始吟诵不过矫情应景。但当真面对着漫天星辰,声音逸出唇边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像是第一次认识它。星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父亲从小告诉我,宇宙是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的开头引用了一句《哈姆雷特》中得台词——“身居小小的果壳,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看着那些穿越了几亿光年的星光,你知道或许发光的恒星在几亿年前就不存在了,但此刻它们又真真切切地在眼前闪烁。你看到的是空间,是时间,还是虚空?躺在剑桥的草坪上,幕天席地,一时间不难明白为何牛顿、霍金等人对这片星空如此着迷。
天地乃万物逆旅,光阴不过百代过客。那些总是仰望星空的人们,明知自己人生的短暂而有朽,或许总希望有那么几个瞬间,能够触碰到永恒。
而在剑桥,一片草地,一片星空,或许就能够成全。
各两周的时间,对一所大学的了解可能仅是皮毛中的皮毛,印象也多停留于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而未能对其精神气质有更深刻的感知。
姑妄言之,姑且听之。
最后感谢8797威尼斯老品牌、董志勇教授、夏天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旅途顺利圆满,收获良多。We enjoyed ourselves!
樊千瑜(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2012级本科生):
游学小记
剑桥最后的那天晚上,举办毕业酒会的Trinity Hall热闹非凡:酒杯的碰撞声,爽朗的笑声,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歌声彼此交错。我走出那顶喧闹的大帐篷,仰望着英伦三岛的星空,不由得出了神,高纬度下的璀璨星空着实让人着迷。是的,这是呆在英国的最后一天晚上了,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也许已经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置身英伦的四周回忆直到这个时候才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这些回忆都是片段式的,太多,太杂乱,恐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的话真可以写出一本书。当我到达牛津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当然是最外在、最可见的东西:哥特式的建筑。这个城市的建筑都布满历史的厚重,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英国内战时保王派和议会派那场激烈的战斗,感受到老式马车的声响,感受到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的青年曾经生活在此的印记。但当我对建筑风格熟悉之后,更多的感悟来自对英国人的观察。他们中的有些人,亲切友善,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和我们谈论着英国的天气、历史;有些人喜欢阅读,常坐在树荫下,一看就是一下午;有些人狂放不羁,缺乏礼貌,种族主义之词不绝于耳。当让我感觉最明显的,是大多数居民平静的心态,仿佛整个社会处于静态,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一切都是那么慢条斯理。行走在北京的街头,身边的人都行急匆匆,眼神有力却更多地投射出野心与欲望,仿佛人人都是一场盛宴的狂欢者,总想着攫取着什么。而行走在牛津的街头,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各得其所的平静与自由。从生活方式可以一瞥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组织方式,那种比较带来的差异感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冲击实在是难以忘却,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游学游学,游在学中,更是学在游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牛津大学的Fellow,课堂的体验也完全不同于国内:小班授课,无论年级高低,专业差异,都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换意见,老师在一旁更多地是在观察,当学生之间的交锋产生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论点,老师宁可放弃掉原本的课堂计划而加入到讨论中去。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讨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太聪明,太见多识广,以至于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屑于回答课上老师提出的那些简单问题,我们就好像知道了谜底,只能看着外国学生跟老师玩着猜谜的游戏,看着他们乐在其中我们自己却难以融入。我自身难以判断不同的授课方式孰优孰劣,但这种冲击感却实实在在,难以忘怀。
在这四周的游学之旅中,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人太多了:Queen’s College友善的“看门大叔”;课上妙语连珠、开的玩笑都可以编一本小册子的Fellow Martin;伦敦餐厅里热情、友好的值班经理…..他们都是平凡的英国人,展现给了我最真实的英伦风情。这个国家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比所谓福尔摩斯,大本钟,Fish and Chips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富,也更加充满着我个人的深情。
有时在睡梦中还会忆起,那摇曳在康河中的小船上,我们一起撑的那一支长篙;一起吟的《再别康桥》;一起行走过的古城的石板路,一起走过的英伦的游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