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专家评审并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张辉副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与宏观调控”日前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2FJY008。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许多人拉回到大萧条时的立场上,人们又开始怀疑现行西方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有效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货币和财政经济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粹经济学”的研究,而要更直接地面对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在货币和财政经济学发展的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本研究主要通过借鉴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利用中国发展实践来深入探讨我国宏观调控中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催生了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信贷四种传导渠道。如果传导机制变量对货币政策做出准确反应,那么央行可以把传导机制变量作为货币政策选择的一个中间目标。虽然理论模型无法直接证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绩效有影响,但是近一百年来若干经济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货币政策失效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货币传导机制变量没有对货币政策做出有效反应。而在这些案例中,政府对传导机制变量的直接干预对恢复货币政策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增强货币政策在防范危机方面的有效性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将系统探讨货币政策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信贷四种传导渠道与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内在传导关系,从而为宏观决策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借鉴。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本研究将在研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关联性基础上,对两种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内部时滞大而外部时滞小的特点,其传导机制等并不像货币政策一样可以清楚明确地界定,这就导致了对于财政政策的研究略微浅显。财政政策的传导渠道目前主要有收入分配渠道(包括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货币供应渠道和价格渠道等。与货币政策类似,财政政策也存在区域效应和产业效应,由此我国将来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区域和产业的因素。最后,由于上一轮以“四万亿”为标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集中探析了财政政策的两个热点问题——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以及财政政策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存在“捆绑”效应。
(科研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