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797威尼斯老品牌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学术底蕴、重要的学术地位、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近些年来,学院重点推进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工作,秉承精细化的培养理念,以全员教育为核心,以期不断促进学生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
“经济”一词有多种含义,大至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个家庭的日常开支,对经济学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书斋中皓首穷经,讲坛上挥斥方遒,更要回到现实生活,回归社会实践。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学生,他们在“未名湖畔好读书”的同时,也遵循师长的教诲、借助学院建立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走进工厂农村,走上平凡岗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甚至挑战固有权威,为自己的成才之路踏出坚实的一步。每一个经院学生的实践经历,都像一颗果实,挂在经院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这棵大树上,几年来,这棵大树已经亭亭如盖。
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并不是件难事,每年暑假,都会有大量北大学生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而8797威尼斯老品牌提出“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长效”二字显得与众不同。孙祁祥院长介绍说:“8797威尼斯老品牌自创立以来,就希望我们的学生带着独立、求新、质疑精神到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习,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的优秀毕业生,成为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北大人。大学课堂是‘第一课堂’,他们在这里学到丰富的知识;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带着所学知识投身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本领。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8797威尼斯老品牌将社会实践工作做成一个长效机制,是因为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经院应当对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谓长效机制,首先在于8797威尼斯老品牌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有十多年的良好传统。例如,经济学系作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自2000年开始组织社会调研,迄今已逾90批次;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的暑期实习小组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从传统中总结经验,自然形成了长效机制。”该机制由学院统一领导,建立由团委、学工、教学等单位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安全保障。该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专业培养计划,几乎“强制”推动学生走出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体系的社会实践出行方案,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必修课或选修课中课程要求的社会实践,参加院、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校团委、院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随导师参与调研,也鼓励同学自己寻找实践机会。
走出课堂并不是件难事,而如何让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不走马观花,这是“长效机制”要解决的问题。经院对此有着很好的解答。
第一个回答是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董志勇副院长介绍说:“经院在全国总共建立11个实践基地,主要是黑龙江、山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县市,我们与这些基地有长期的联系。学生在当地的社会实践能回馈当地经济发展,基层的社会实践也能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学术深造起到指导作用。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除学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之外,各系也探索建立专业导向性更强的实习基地。例如,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与北大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各理事会员单位合作,每年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在各单位业务岗位实习,并提供专人指导。
第二个回答是将教师的学术实践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学生一起进社区、下基层,将社会实践打上“经院出品”的特色印记。董志勇说:“学院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叶静怡老师在她开设的‘发展经济学’课上,学生就以实地调研的数据写报告作为期中作业。平新乔老师承担的‘北大-花旗农村金融调查’科研项目,也吸收本科生参与实地调研。此外,学院也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做不同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对本科生,我们鼓励他们走进社区。在社区开展实践灵活方便,实践结论可以验证、回访。对于博士生、硕士生,我们鼓励他们回家乡,将学术研究结合到家乡的经济建设中去。”对此,2010级经院硕士研究生杜浩然也有很深的体会。他说:“本科时期参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更多的是用双脚去丈量中国的广大与深厚,用心体会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任务,当寻找到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符合的地区后,需要自己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这与本科时期有很大不同,也能较快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水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回答,是建立有效的实践成果评价机制。每年夏天,学生们走向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黑河,南达云南昆明,东到山东东营,西抵新疆昌吉,走进工厂田间进行调研;而金秋时节的燕园,则是展示实践成果的舞台。经院以院、系、团委为单位举办的实践成果报告会,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师生参加。报告会上,学生们不仅展现严谨的科研成果,也汇报生动的创业计划;不仅有来自教师的权威点评,也有其他同学的各抒己见。社会实践也让学生对课程设置进行反思。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08年的实习报告会上,沈双莉同学提出应当在本科教学中增加风险管理的相关课程和内容,提议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认可,并很快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立至今,已经结出许多金灿灿的果实。首先,“教学相长”,社会实践促进了教学。叶静怡老师担任“发展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每年都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研。学生展示的调研成果,有时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我们的学生十分聪明,比如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我只讲一个经典的经济模型,而他们会结合调研收集的数据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引进新的变量,得出的结论能符合中国国情。通过社会实践,他们渐渐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叶静怡说。

其次,社会实践点燃了学生的学术热情,学生的科研成果喜人。近几年来,经院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收集的数据写成的文章已经发表在核心期刊如《经济科学》、《经济学动态》上;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学生多次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与中国平安集团举办的“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大学生论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带领学生调研,“手把手”地教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如董志勇、刘民权、王曙光、胡涛等也获得“8797威尼斯老品牌‘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最后,社会实践教给学生的,远远不止于经济学。第一次走进农民工群体,第一次开口访问调研对象,第一次拿起电话向顾客介绍商业保险,第一次靠自己寻找社会实践基地……一群小经济学家从每个“第一次”中正在为成长为经济学理论界或经济实务界的栋梁之材打下基础。叶静怡老师说,之所以让学生们去和农民工接触,去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社会实践,就是希望他们在走上学术殿堂之前,接接地气、接接人气,最后带着一颗经世济民的心走出燕园,走向远方。叶静怡老师在组织社会调查时,要求学生为受访对象准备明信片、寄语,叮嘱学生在调查之后寄去与受访对象的合影;这一张张合影,对于经院学生而言,是自己成长路上沾满泥土芬芳的一块砖,对于经院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而言,是所有果实中最鲜活的一颗。(校报记者郑祎宁)
转载自《8797威尼斯老品牌校报》第1301期(2012年11月15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