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本学期的第四次“经济学论坛”举行。论坛由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系主办,每月一期,旨在打造一个经济学专业人士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全面、开放的探讨。
本次论坛由经济学系副主任杜丽群教授主持。管汉晖博士作了题为“货币的非国家化:汉代中国的经历”的学术报告。秦雪征博士和张亚光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管汉晖博士首先介绍了问题的起源和历史背景。经济学家对货币发行权归属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发行对国家宏观经济极为重要,必须由专业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权和管理权;而哈耶克认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会导致政府通过货币过度发行弥补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应实行货币非国家化稳定物价。本文试图以自然实验方式,对汉代文景时期允许私人铸币所产生的货币质量结果检验货币竞争机制的有效性。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权实施垄断,但汉代文景时期中央政府一方面允许私人铸币,另一方面以“称钱衡”制度,在货币质量不足法定质量时对违反者实施经济和法律惩罚以保证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
之后,管汉晖博士分析了“称钱衡”制度与Gresham法则的关系。后者指的是,当货币都按照固定的交换价值进行兑换时,市场会倾向于储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良币退出流通;当货币不按固定交换价值进行兑换时,市场会倾向于在流通中使用良币,最终导致良币驱逐劣币。“称钱衡”制度下,不同质量的货币的交换价值是不一样的,市场监督机制使得货币的真实价值在当期就可以得到确认,法律上的惩罚使得劣币铸造者在下一期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使良币驱逐劣币。与之相反的是,“行钱律”制度下,任何质量的货币都采用固定的交换价值,并且不使用该种货币会受到惩罚,这时理性经济人便会倾向于储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使劣币驱逐良币。
管汉晖博士的报告将货币重量视为货币价值的主要度量标准,以此来判断货币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对秦汉七个历史时期货币法定重量符合率的对比,可以发现只有文景时期的货币质量是超过法定重量的,其他历史时期的货币质量都远远低于法定重量。由此可以得出,在文景时期,质量较好的货币能够有效地在市场上取代质量较差的货币的流通地位。研究的结果验证了Gresham法则的后半部分观点。
秦雪征博士认为可以加入一些制度经济学的讨论,“称钱衡”制度的取消可能与交易成本过高有关;还可以对自然实验方法进行一些论证,比如文景时期的“称钱衡”制度改革是否是外生的;另外文章使用非参数估计方法(KDE)可以让结果变得更直观一些。
张亚光博士认为货币非国家化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是币值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文章中所检验的货币质量标准仅仅能在一个方面验证币值的稳定,但是缺乏对物价水平的讨论,可以在这个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另外文景时期货币非国家化依赖于国家对货币市场的监管机制,币值的稳定是源于货币竞争机制还是国家监管制度值得进一步商榷。
与会的其他师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济学系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