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至12日,“中国创新:专利、技术与市场”国际会议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举行。该会议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知识产权局和美国国家专利局联合主办,并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承办,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系与发展经济学系负责具体的协作工作。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地60余位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业界嘉宾应邀参加了会议。
经济学系叶静怡教授与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尹志锋、李晨乐应邀参加并在会上陈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叶静怡教授与尹志锋合作完成并向会议报告的论文《Technology Appropriability,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利用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在扩展的Schumpeter创新理论框架内讨论了一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IPP)水平对该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从名义IPP与实际IPP角度分别考察了IPP通过增加技术可专有性(直接机制)以及通过吸引外资、促进外资技术转移等(间接机制)推进创新的效果。研究表明:实际IPP的作用效果大于名义IPP;IPP的直接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对于研发密集型行业尤其明显;IPP的间接机制作用效果不明显。
叶静怡教授与Brian、Leizhen、李晨乐等合作完成并向会议报告的论文《Why Early Publica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s in China?》利用中国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据,考察了专利申请者选择过早披露专利信息的内在动机。实证结果表明,过早的信息披露有利于专利获批,但对于专利更新的影响为负。该研究将其归因于专利申请在热点技术领域的牧群效应(herd effect),即专利申请者在热点技术领域进行竞争性地研发投入,以期待快速地获得专利,而获批专利的价值因为类似专利的大量涌现而不断降低。
与会者就上述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经济学系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