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时期,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至关重要,统一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建设将在未来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0万亿元,出口占全世界的份额约为15%,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接近30%,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与此相伴随的是,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比如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不同维度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外部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等。在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贸易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而决定产业(产品)竞争力(价格水平)的关键是三个方面:生产要素成本、生产和销售规模、技术含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市场逐渐放开,要素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提升了产业、产品竞争力。“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富士康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但是,随着要素市场壁垒不断下降,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就会不断下降,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的优势,建设统一的畅通的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业链在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服务新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建设统一畅通的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一,我国经济面临新动能不足、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两大关键瓶颈。
过去四十年,资本、劳动、出口共同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而资本形成比例已经达到50%,出口占全世界的比例已经达到15%,即使是要维持现有的水平都已经是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还要进一步快速增长。此外,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技术进步、创新发展是另一个隐忧。
由此可见,过去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式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种模式下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不足。不同维度的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瓶颈。城乡间、区域间、所有制层面等多维度的结构失衡,使得要素投入的效率损失较大,需要通过提升配置效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以要素投入低成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逐渐下降,亟待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过去四十年,劳动力市场逐渐一体化使得中国要素投入低成本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成就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分工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相对不断上升,这使得我们依靠成本优势的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削弱,一些产业逐渐向印度、越南、非洲国家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根据我们“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调研”的数据,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人才缺乏是企业面临的排名前两位的困境,而劳动力成本上升更是企业谋求产业升级、机器替代排名第一位的推动力。
第三,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当前正处于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全球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分配恶化,全球化的福利效应越来越弱,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加速了这一趋势。过去200多年以来全球贸易分工模式以劳动力禀赋为基础,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全球经济由单峰向双峰转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机器替代等快速的技术进步,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生产格局,由禀赋竞争转型为制度竞争、公共服务竞争、科技竞争。此外,随着中国出口规模、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全球比重越来越高,相关的摩擦和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全球份额继续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且份额的不断上升会带来更多复杂的问题,最近几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冲突等都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份额上升了10.5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却下降了7.6个百分点。
第四,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初步显现,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随着要素市场壁垒不断下降,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就会不断下降,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的优势,形成统一的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业链在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过去二十年,中国迅猛发展的超大市场规模经济首先是成就了高通、英特尔等美国高科技巨头,旺盛的市场需求为高投入的高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超大规模经济也成就了阿里、京东等平台经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传统商业的交易成本,匹配了更多的交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平台发展壮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占2018年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6.1%,且增速远远高于传统经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威力慢慢开始向制造业领域渗透,这为我国未来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农夫山泉实控人钟睒睒成为新的亚洲首富,海天酱油、金龙鱼等依托超大规模经济的大消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股份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了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巨大潜力,如果能逐步建立统一的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业链的优势,中国未来二十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也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总结而言,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时期,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至关重要,统一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建设将在未来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北大国际经济观察》
2021年1月17日
杨汝岱
经济学博士,8797威尼斯老品牌长聘副教授,并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3),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最近五年,在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共发表中文CSSCI论文19篇,英文SSCI论文10篇,中文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5篇)、《管理世界》(3篇)、《世界经济》(2篇)、《经济学季刊》(2篇)等权威期刊,英文论文发表在Wor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领域内一流期刊。
供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美编:山竹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