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关注的问题“本质是同一个问题。”
自从2016年承担“中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郝煜老师对课程的组织、设计更多地聚焦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不过,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与落地,他逐渐发现,“我自己关注的问题意识,主流学界关注的问题意识,以及课程思政关注的那些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在这层意义上, “中国经济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方面,问题是相同的——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我们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将如何走向复兴……这一系列重大的、根本的问题,既是主流学界始终好奇的,也是思政教育试图解答的。而另一方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之为一面镜子,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换言之,以史为鉴,这是二者能够结合的基础。
在“中国经济史”课堂讲述的历史里,中国曾经是在世界上领先过的国家——特别是在宋代,不管是科学技术创发明,还是政治制度的设计,都在某种意义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这种趋势到近代却发生了转折,西方的相对崛起打破了世界历史的格局。到了现代转型之后,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众多方面都在迅速地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过去为什么会有衰落?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探索?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过去的经验如何为现实提供参考?在郝煜的“中国经济史”课堂里,答案是在历史的真实细节中徐徐展开的。
作为“中国经济史”课堂的一个讨论重点,郝煜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被废除的后果。“废除科举之后,那些想要考秀才的书人,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渠道让自己上升——如果他要想往上走,但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资历、财力,或许就会选择其他的社会流动的方式,比如参加同盟会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给了我们一面镜子,告诉我们科举制度从全国各个地方选拔人才、采取配额制,本质上有促进社会稳定的意义在。如果我们现代的高考制度取消配额,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才缺乏上升空间,那么就有可能对党和政府产生一种离心力。”在古代科举制的参照下,郝煜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了现代中国如何吸纳人才精英、设计高考制度的合理性。而在“中国经济史”一学期的课堂脉络中,除了现代高考制度,同学们还会深入地理解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现实性鲜明的问题。在郝煜看来,“有很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去认识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很有参考意义”。而这种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将他的课堂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的一把钥匙。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课程思政就得实事求是。”
图片 在郝煜的课程蓝图里,有两个核心目标被牢牢锚定。一是希望能够将个人研究中基于国家制度与治理能力的历史解释传达给学生,建立起一个不同于传统叙事、但又与传统叙事互相补充的崭新历史观,通过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来树立起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二是希望能够严格培养学生完成实证论文的能力——“我不会给他们限制题目,不会让同学们写命题作文。如果学生提出的观点跟我的理念不一样,我绝对不会反对,我也不会先入为主地告诉你要做什么,我希望他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郝煜坦诚地表示,与主流思政教育不同,“中国经济史”的课堂并未严格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但与此同时,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做的是——用不同的理论进一步补充解释“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问题、回应“历史选择共产党有它的必然性”的这一重大结论。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道路上,如果有一种经验可以被普遍采用,那么郝煜给出的答案是——实事求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就是实事求是。这个东西是应该贯彻在任何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过程当中。”实事求是的思路在“中国经济史”的课程教学中同样被严格强调,写实证性论文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学生们需要从实证中发现规律、提炼规律、总结规律。郝煜鼓励学生在选题上充分发挥自主性,甚至主动为学生提供数据,希望他们身体力行地体验“验证假设”、“去伪求真”这一过程。在郝煜看来,培养实证写作能力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不希望上完这门课之后,同学就陷在我的框框里或者别人的框框里,接受一种固化的理念;我希望他们培养一种思维能力,就是他们可以自己去提出问题——这是中国学生很欠缺的一种能力,因为我们从来都是在做题,从小到大都是在做题,甚至作文都是命题作文,所以在进入工作之前,大家都需要补上这门课:你应该怎么去提出问题,接着怎样用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这个问题。”
宽松的学术讨论氛围给予课程思政新鲜的活力,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郝煜期待能够见证更加热烈的对话、建立更加坚定的信心。在历史中触摸真实,用真实为必然佐证。
文章来源于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务部
受访者:郝煜
采访、撰稿:赖钰
录音稿整理:张馨尹
编辑:张馨尹、赖钰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