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上午,美国西北大学罗伯特·H·斯托茨人文科学教授、经济学与历史学教授、特拉维夫大学埃坦·伯格拉斯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Joel Mokyr作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高端学术讲学计划”主讲人,在线发表演讲,并与来自全球各地的130余名听众亲切交流。本次讲座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助理教授赵一泠主持,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郝煜、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王珏担任评论人。
Joel Mokyr教授在线演讲
本次讲座主题为“Rethink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之再思考)。Joel Mokyr教授用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翔实的史料与文献,从技术工人和默会知识这一角度切入,为大家解释了“为何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问题,从而提供了思考工业革命的全新思路。
讲座伊始,Mokyr教授指出工业革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和“极大的差异”,并且使得英国在1780-1880年间占据技术领导地位。对于工业革命的理解,Mokyr教授给出了多种解释:首先工业革命属于技术事件,是“技术上的启蒙运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人口统计学、产业组织以及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工业革命。那么,关键的问题是: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等其他世界地区?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这一问题正是本次讲座的核心所在。
Joel Mokyr教授课件
对于上述问题,Mokyr教授总结了已有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地理学派认为英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岛国地理位置(由此带来的易守难攻和有利的港口条件)以及高度整合的市场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制度学派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体制和严格的产权制度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解释。也有学者认为,英国特定的制度如专利体系、行业协会等是这一问题的原因。帝国主义学派则认为,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帮助英国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从而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学派的观点是英国最具“资产阶级美德”,从文化角度解释了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Mokyr教授则指出,从启蒙运动角度来看,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侧重激进的制度改革或抽象的数学和哲学知识相比,其更加务实,更加侧重应用和实际生产需要,因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英国17世纪经济的发展带来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带来经济的正向反馈循环效果大于负向反馈循环效果,使得人们的行为和偏好发生改变,从而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
对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动力,Mokyr教授指出,近些年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解释是Allen(2009)提出的要素成本驱动。Allen认为英国丰富且廉价的煤炭资源和昂贵的劳动力成本促使创新的发明,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以及增加煤炭要素的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符合这一要求的发明如珍妮机等,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对于该观点Mokyr教授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首先指出Allen使用的工资数据有偏误,男性工人的工资水平确实较高然而女性工人和童工的工资水平偏低。其次,煤炭要素并非在所有地方都是低廉的,在康沃尔地区煤炭资源稀缺,然而依旧出现了相关的创新发明,这就与Allen的观点出现矛盾。同时,史料表明1830年之前大部分的煤炭主要使用于热力供应而非用作生产动力。值得注意的是,Mokyr教授认为Allen的观点无法解释“荷兰困境”:荷兰的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高于英国,然而工业革命并没有首先发生在荷兰。对于这一问题,Mokyr教授认为英国工人的高工资水平不是因而是果:因为英国工人生产效率更高导致相应更高的工资水平。基于以上的判断,Mokyr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技术进步其实来源于占比较小的上尾人力资本(upper tail human capital),而非全部的劳动力。在接下来的讲座中,Mokyr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上尾人力资本(upper tail human capital)、能力(competence)、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以及汇编知识(codifiable knowledge)。
对于上尾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这一概念并不是指就读于正规学校接受读写教育的人才,而是指具有高水平的机械劳作能力和手工技能的人才(这和科学突破、理论创新这些正规知识是有所区别的)。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以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匠比任何其他地方的工匠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技术进步更多的是技术导向型而非科学知识导向型,因而英国凭借着丰富的上尾人力资源占据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地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能够将技术蓝图真正应用于生产当中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创造经常来源于工匠。这些工匠虽然具备的科学知识较少,但其在机缘巧合下凭借着熟练程度和毅力可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虽然并不是全部的发明创造都是这样产生的,但是这些工匠(上尾人力资本)对于新技术的实施和扩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能力(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这里,能力被定义为“通过高质量的技术水平、工具和生产材料去实施和贯彻一项创新发明”。即工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执行新的技术蓝图,采纳、实施,维持并不断更新修复,它们经常表现为对已有技术的“微小”调整和改进,甚至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微小发明”,但这一能力对于经济中创新发明的实施和巩固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汇编知识(codifiable knowledge)是相对的概念。工业革命时期,技术能力属于默会知识,英国技术工人“无意识地”在工作环境中学习到这些默会知识,并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它们,这正是英国的优势所在。人们认为英国人在吸收和转化使用创新发明上甚至优于发明的原创国,英国将创新发明实现效用最大化。英国在创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落实上都有一定优势,而在后者更具有比较优势。一些历史事实表明,其他欧洲国家想要学习英国工人的“默会知识”,只能依靠这些英国技术工人的人口迁移,对于此英国政府曾出台相应的政策禁止这些技术工人的流动以维持本国优势。同时,历史上也有许多欧洲大陆发明者将自己的新发明带去英国,以期英国的技术工人可以实践并改进自己的发明,使得其实现大规模的使用。
默会知识与具备这些知识的高技术水平工人使得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在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正规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现和推广,技术逐渐由默会知识转变为汇编知识,从而英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随着这一转变逐渐衰减。Mokyr教授总结为: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地位正是来源于具有极强技术能力的“手工艺精英”,而也正是这些默会型的技术知识使得工业革命在其他欧洲国家与英国相比更加延迟。
随后,Mokyr教授通过数据和实证对这一想法进行检验。实证检验的是技术利用率越高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越高,然而由于技术供给本身存在内生性问题(如技术工人更多的迁移到新工业发展的地区),文章选用低工资水平地区的技术积累用作潜在内生技术的工具变量。然而,技术水平的数据依旧有可能是内生的,在这样的情形下,Mokyr教授提出了三种工具变量的选用:一是农业工资水平近似于家庭手工业规模;二是18世纪中叶前的人口增长;三是学徒制的成本。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工人极大程度上解释了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同时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水力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工业化水平的差异。这一结果支持了上尾人力资本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Mokyr教授还指出,对于上尾人力资本而言,数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品质和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他以中国和犹太人为例:对中国而言,上尾人力资本指科举制度下的举人和进士,然而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犹太人在中世纪和现代社会早期学习的更多是经学,这样的上尾人力资本对于工业化几乎是没有作用的。结合心理学视角下的正向反馈循环,正向循环带来更高的营养水平和收入水平使得英国劳动力在知识水平和身体素质上更具优势,从而使得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上风。
然而,英国技术工人的供给和需求来源为何?Mokyr教授表示,地理因素如富裕的煤矿资源等部分地决定了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煤炭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生产需要高技术水平的“聚焦设备”,因而在生产过程中锻炼出具有较高能力的技术工人,从而提供了技术工人的供给。从需求侧来看,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有着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高技术水平要求的高档消费品有着较高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其中,Mokyr教授强调,技术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英国的高技术工人在应用和改进技术上具备优势,但他们需要通过学徒制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的上尾人力资本。
对于学徒制,Mokyr教授认为这一制度下存在不完全契约的问题,除非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保证机会主义行为受到惩罚,学徒制作为一项制度极有可能瓦解。在学徒制的契约问题上有四种解决方法,包括子承父业、宗族传承、行业协会合作监督与声誉机制。Mokyr教授评价行业协会为:虽然其可以帮助监督契约的实施,但是最终造成了行业进入壁垒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对于这些解决方案,英国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触发机制和声誉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以维持契约的施行。对英国而言,学徒交易的背景一定是公民经济,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会普遍预期契约的实现,并认为争议会以较高的概率得到满意的解决。这也就解释了相对其他国家,英国为什么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是因为英国有更高的科学水平,也不是因为英国有更多的发明家,而是因为他们有高技术水平的工匠,且其在工匠的劳动力供给上更具优势(学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随着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重要性的不断提高,默会知识的重要性逐渐衰退,在正规科学知识教育上具有优势的国家发展迅速,最终英国失去其作为工业革命领导国家的地位。虽然英国的相对领先地位在近几十年来逐渐衰退,但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是不可逆的。最后,Mokyr总结道:“英国教会给欧洲,欧洲教会给世界的是技术进步、自由企业以及效率的管理可以打破贫困和匮乏的桎梏这一‘奇迹’。一旦世界领会了这一‘奇迹’,英国就不可能被遗忘。”
演讲结束后,郝煜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结合Mokyr教授相关的论文,他由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欧洲,到为何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再到为何发生在伯明翰和曼彻斯特进行了逻辑上的梳理。同时,郝煜副教授从中国视角出发总结了中国没能出现工业化的“启蒙运动”的原因,其中包括:想法市场的缺失,灵活的学徒体系的缺失,缺乏追求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动力,基础设施和市场整合的缺乏,缺乏节约劳动力成本的动机,外部扩张的缺失,产权保护政策的遗漏以及福利制度的缺失。同时,他还格外强调了中国古代国家能力的缺乏。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与英国工业革命同期的中国未能出现工业化的“启蒙运动”。
郝煜副教授点评
最后,王珏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她首先总结了Mokyr教授的观点,指出社会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尾阶级通过创新得到的利益以及制度尤其是学徒制是知识生产的动力。她从科技著述强度、人均科技著述强度以及科技兴趣三个角度展示了个人研究当中从公元前200年到1900年中国的实用知识水平。这一中国问题引起了Mokyr教授在内的与会师生的兴趣和关注。
王珏教授点评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李嫣然
美编:初夏、夏冰冰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