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由13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较高引用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期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经典文献的方法与脉络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主持教师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十一
土地制度与经济转型
时间:2021年12月7日
地点:地学楼318
特邀嘉宾:刘守英教授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部副部长、国务院发展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中央政治局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2030》以及《中国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专题负责人。国土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主要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
图片 本专题聚焦土地制度与经济转型问题,邀请刘守英教授进行线上分享与交流。中国转型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结构性转型,中国的结构性转型的主线和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如何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工业国,如何从一个乡村社会转变成一个城市社会。刘守英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土地制度与经济转型的关系。课堂上,他围绕在转型过程中土地起到的三方面作用,即“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土地资本化与中国发展模式”、“城乡中国与转型”进行具体介绍。
刘守英教授线上进行分享
(一)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
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关于农业制度的基础性安排对于农业经济活动和农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支文献。第一支是西方文献,主要基于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研究农地制度对于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即在私权制度下讨论地权安排对于农民行为和生产率的影响。第二支是中国和前苏联这类社会主义国家的文献,主要从所有制的角度讨论农地制度与农民行为和农业生产率的关系。刘守英教授强调,在讨论关于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研究时,最重要的特点是从过去以所有制为主线转向以产权为主线。产权是可分的,在集体所有制下农地的产权可以分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因此从产权角度研究农地制度的安排,可以检验使用权的强度、收益权的独享性、转让权的完整程度对于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民行为的影响。他指出,传统的关于集体所有制的认识是一维的,即认为不同时期的集体所有制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实际上不同时期的集体所有制对于产权的安排是不同的,集体所有制下不同产权的安排决定了其对农户行为和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二)土地资本化与中国发展模式
关于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的过程中资本积累的来源问题,传统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剪刀差理论,即前苏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利用农业和工业的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第二种是刘易斯的劳动剩余理论,即农业社会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部门就可以在不损失农业产出的情况下为工业提供积累。但是,刘守英教授指出,剪刀差或者劳动力的再配置无法解释中国如此快速的结构转变中的资本来源,并具体阐述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安排如何为中国的结构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资本来源。
新古典模型是一种一元模型,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要素市场不存在摩擦,因此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中包含劳动、资本、技术残差,但是不包含土地。但是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二元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国有,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征收,土地所有权在转变用途的过程中,所有权由集体变为国有,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所有者、供应者和级差收益者。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积累来源就是这一套独特的二元土地制度安排,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巨额土地收益,通过土地抵押获取巨额资本。因此,土地是推动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之一,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
(三)城乡中国与转型
关于中国如何由乡村社会变成城市社会,二元对立论观点认为直接提高城市化率即可。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如此快速的城市化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乡村衰败?城市化率的提高能否解决中国的乡村问题?刘守英教授指出,结构转变的过程存在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乡村形态,即乡土中国;终极形态是城市中国;但是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的过程中,应该存在着城乡中国结构形态,即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一个融合的形态,城市的增长不一定要以乡村的消灭为代价。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达到60%以后,就开始出现郊区化,即城市的人口、资源、资本、技术、产业、企业开始向乡村流动,城乡之间是打通的。
土地制度的安排对于城乡中国结构形态如何成为融合而非对立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的土地制度是导致城乡隔离、城市繁荣、乡村衰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为了解决中国的城乡融合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需要在城乡中国结构形态下解决中国土地问题。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农地只能通过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在城市使用,乡村失去通过土地发展的机会和土地增值收益分享的机会。农民参与城市化只有通过迁移这一条途径。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基本的权益保障,最终还是会回到乡村养老,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占GDP的份额(6%)和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份额(28%)不一致,第二个问题是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第三个问题是乡村的衰败。由于农民不能在城市扎根,中国的城镇化率是双轨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较大。
在城乡中国形态下,解决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的结构问题,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一,要实现城乡土地权利的平等。土地的增值收益不能只由城市分享,农村也应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第二,要稳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的问题在于“谁占谁不放手”,导致人地黏度下降,因此需要在集体所有制下将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第三,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现行制度下,集体成员无偿获得的宅基地不能进行转让,宅基地的财产权无法实现。
图片 董志勇教授高度评价了刘守英教授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诚挚地感谢了刘守英教授基于中国结构转型大背景对中国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刻总结。董志勇教授指出,刘守英教授具有非常丰富的乡村实践调研的经历,并鼓励同学们在刘守英教授的引领和启发下,勇于实践,深入思考,关注中国的三农和土地问题。随后,董志勇教授指导同学们一起梳理研读本专题的相关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讨。
首先,同学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从中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转变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探索“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土地制度不断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不断稳定;党的十八大至今,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来看,土地所有制处于“二元”分离状态,土地市场化程度不高;城乡供给结构存在“农村土地供给过剩”与“城市土地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区域供给结构存在土地要素的配置与工业化、市场化、人口流动的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接着,同学们围绕“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土地资本化与中国发展模式”、“城乡中国与转型”三个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阅读。最后,同学们对共同富裕背景下土地要素市场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城乡中国”是中间形态还是最终形态、户籍制度改革与市民化政策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文献梳理
最后,董志勇教授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他指出,土地制度的变迁还在路上,关于中国的土地制度研究仍然是重要的时代命题;“城乡中国”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应该明确城乡中国阶段的土地功能定位、城乡互动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适应农业转型的农地权利和经营体系重构、乡村振兴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必须改变土地作为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董志勇教授鼓励同学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基于中国现实做更多有意义的研究。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一、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
[1] Liu S, Carter M R, Yao Y.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J]. World development, 1998, 26(10): 1789-1806. (P1-P38)
[2] Deininger K, Jin S, Liu S, et al. Property Rights Reform to Support China'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Village‐Level Evidence from the Chengdu Experiment[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9, 81(6): 1214-1251.(P39-P76)
[3] 刘守英.集体地权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中国改革40年农地制度研究综述性评论[J].农业技术经济,2019(01):4-16.(P77-P89)
[4] 刘守英,颜嘉楠,冀县卿.集体地权制度下农地合约选择与经营体制变迁——松江集体村社型家庭农场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02):19-41.(P90-P112)
[5] 朱民,尉安宁,刘守英.家庭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投资[J].经济研究,1997(10):62-69.(P113-P120)
二、土地资本化与中国发展模式
[1] 刘守英,王志锋,张维凡,熊雪锋.“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06):80-92+119+246.(P188-P202)
[2] 赵扶扬,陈斌开,刘守英.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土地供给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07):4-23.(P203-P222)
[3] 刘守英.土地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对中国40年发展经验的一个经济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01):1-10.(P223-P232)
[4]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J].管理世界,2007(09):1-9.(P233-P241)
[5] 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J].管理世界,2003(11):87-97.(P242-P259)
三、城乡中国与转型
[1] Liu S, Zhang Y. Cities without slums? China's land regime and dual-track urbanization[J]. Cities, 2020, 101: 102652.(P121-P133)
[2] 刘守英.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J].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03):79-93.(P134-P148)
[3] 刘守英,龙婷玉.城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1(01):97-115.(P149-P167)
[4]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34(10):128-146+232.(P168-P87)
敬请关注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十二: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12月14日)
特邀嘉宾:孟涓涓教授
专题十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12月21日)
特邀嘉宾:张维迎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