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由13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较高引用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期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经典文献的方法与脉络并开展进一步研究,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主持教师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十二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
时间:2021年12月14日
地点:地学楼318
特邀嘉宾:孟涓涓教授
孟涓涓
8797威尼斯老品牌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首批“日出东方-光华研究学者”获得者。目前的研究专长包括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目前任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副主编。于2017年获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学优秀奖、厉以宁教学奖。开设的慕课《行为经济学》获得“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生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一等奖。
本专题聚焦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问题,邀请8797威尼斯老品牌光华管理学院孟涓涓教授进行线下分享与交流。孟涓涓教授长期从事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研究,并对相关前沿问题做了深入探究。此次线下交流,她以“参照依赖的偏好”为主题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前瞻性指引。
孟涓涓教授线下进行分享
孟涓涓教授首先从“什么是理性”出发,明晰有关经济学中理性的概念:从广义定义来看理性是指偏好满足完备性与传递性,效用函数可以表达出来;但通常来说理性的狭义定义是指其新古典表达式,即包含时间折现、概率判断、绝对消费量的效用表达式,而行为经济学就在该狭义理性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大数据验证是否满足“time consistency”、“correct probabilistic judgement”和“only care about one’s own absolute consumption”这三个假设,并通过构建模型去解释可能存在的对三个假设的系统性偏离。
随后,孟涓涓教授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介绍,她主要关注第三个假设,即认为人们的效用产生不仅基于绝对的消费量,还跟人们与某个参照点比较的相对感受有关,这就是参照依赖的偏好。孟涓涓教授通过两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人们的感受易受某个参照点影响”这种普遍的心理效应,并对前景理论的来源及其三个可分特征进行简述,即损失厌恶、递减的敏感性和非线性概率加权,这些特征来自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总结。后续的研究往往关注某一个特征,但损失厌恶的特征是最稳健的。
接着,孟涓涓教授介绍了前景理论中关于“什么是参照点”的争论,多数研究者都将参照点视为“当下的状态”,但问题在于模型的预测效果受不同参照点设置方式的影响很大。Koszegi & Matthew(2006)提出新参照依赖模型,将参照点内生为理性预期,因此参照点不仅可以是确定的值还可以是分布。此外效用函数可以是多维的,总效用函数可以是消费效用和参照依赖效用的加权平均。
孟涓涓教授以自己发表在AER上的文章为例介绍参照依赖偏好的应用。这篇文章旨在探索“当参照点是期望时会发生什么”这一问题,研究背景是Camerer et al.(1997)发现纽约出租车司机的每小时工资与工作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个现象与新古典模型所预测的结果矛盾,之后有一系列相关研究尝试对此作出解释。她使用新参照依赖模型并通过丰富的实证数据非常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孟涓涓教授指出关键假设有两点,第一点是司机的参照点应该是对未来工资的理性期望,第二点是司机不仅存在收入目标还存在工时目标。此外还可以在其他劳动供给背景、更多的工具变量、采用实验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有益的拓展。
最后,沿着“以基于预期的参照点作为目标”的核心思路,孟涓涓教授阐述了自己最近关于中国劳动供给的研究工作,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指明思路。她的团队通过对上海出租车司机进行行为经济实验来探讨预期究竟是什么,实证结果显示司机的预期主要受最邻近的五个周影响。孟涓涓教授强调,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理性行为的假设较为狭隘,而行为经济学所做的正是对人类理性行为的假设的拓展。
图片 董志勇教授强调了孟涓涓教授在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指出孟涓涓教授对于参照依赖效用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随后,董志勇教授指导同学们一起梳理研读本专题的相关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讨。
文献梳理框架
首先,同学们梳理并回顾了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思想缘起,从我们为什么需要效用函数,回顾经济学刻画人们的偏好与选择的两种方法,即模拟决策者的选择过程和基于决策者的选择行为本身,随后对理性偏好进行拓展,了解通过实验方法检验理论预测结果是否契合现实情形的经济学实验思想,从而对行为经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形成初步认识。
接着,同学们循着著名的前景理论的产生、发展、深化的历史演进历程和逻辑演绎过程,并通过对行为经济学领域在劳动供给方面的研究与行为金融学领域在投资者行为处置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背景和整体研究情况的认识。
第一,传统期望效用理论不能很好的预测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如最著名的挑战阿莱(Allais)悖论,Kahneman & Tversky(1979) 通过观测被试者的行为,认为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应该包括两个环节,即编辑和估值,这构成了初代前景理论。在1992年又对权重函数进行了调整,权重此时更多基于事件的“好”与“坏”在所有可能事件中的位置(最好的、最坏的、不那么好的、不那么坏的),这形成了二代前景理论,即累计前景理论。
第二,由于前景理论没有明确指出消费者会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参照点,Koszegi & Matthew(2006)提出新参照依赖偏好模型,决策者内生选择自己的参照点,决策者在参照点下的效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前景理论中的相对得失,而另一部分是前景理论中未提到的,无参照依赖的纯粹的得失的效用。
第三,Schmidt & Zank(2012)认为若某一偏好满足单调性、连续性、弱排序性且满足单侧共单调权衡一致性,则这种偏好可以由一个容量严格单调、效用函数严格增的前景理论整体估值函数导出,当且仅当偏好满足“符号依赖”(sign dependence)性质时,该偏好存在唯一的参照点。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一个前景理论的基本属性:前景理论反映的是一系列对决策者不确定性下偏好关系的假定所引致出的偏好族的属性,因此不需要先验的假定前景理论的参照依赖特性,这种特性可由决策者的行为导出,而决策者行为在实验中是可被观知的。
第四,孟涓涓教授关于参照依赖偏好的研究分别在行为经济和金融领域有所应用:前者是基于关于出租车司机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以及关于参照依赖的偏好理论,提出由代理理性预期决定的工时目标和收入目标,调和了“工时的工资弹性为负”和“预期收益和劳动供给正相关”两种结论的矛盾;后者是首次正式分析了参照点对处置效应的影响,探讨基于预期的参照点对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文章表明在偏好个人均衡原则下,无论参考点是否更新,当滞后预期最终财富为参考点时前景理论都能预测到处置效应,然而当初始财富为参考点时,往往没有处置效应。
最后,董志勇教授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他指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对于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进行拓展和探究,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贴近人类社会的现实,对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也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董志勇教授强调,一个学科的发展是有传承的,行为经济学发展至今,破得多立得少,备受关注的各类金融异象如何与行为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Vincent P. Crawford and Juanjuan Meng.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 Labor Supply Revisited: Reference-Dependent Utility with Targets for Hours and Inco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 (2011): 1912-1932.
[2]Juanjuan Meng and Xi Weng, “Can Prospect Theory Explain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 New Perspective on Reference Points”, Management Science 64 (7) (2018): 3331-3351.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2.
[2]Gul FARUK .1991 “A theory of disappointment aversion.” Econometrica59(3):667–686.
[3]Camerer, Colin, Linda Babcock, George Loewenstein and Richard Thaler. 1997. “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 One Day at a Tim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2(2): 407-441.
[4]Farber, Henry S. 2005.“Is Tomorrow Another Day? The 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1): 46–82.
[5]Kőszegi, Botond, and Matthew Rabin. 2006. “A Model of Reference-Dependent Preferen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1(4): 1133-1165.
[6]Farber, Henry S. 2008.“Reference-Dependent Preferences and Labor Supply: The Case of New York City Taxi Dri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3): 1069–82.
[7]Barberis N, Xiong W .2009 ,“What drives the disposition effect?An analysis of a long-standing preference-based explanation”.J. Finance 64(2):751–784.
敬请关注
《经济学经典文献研读》系列专题介绍
专题十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12月21日)
特邀嘉宾:张维迎教授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