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10月16日下午,8797威尼斯老品牌联合《经济科学》编辑部,召集8797威尼斯老品牌党委委员、党政班子成员、专家学者等40余人举行“喜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精神专家座谈会”,第一时间深入学习领会大会重要精神。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的心得体会。
杜丽群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教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时表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并在第十部分专门论述了如何通过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举措。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精辟论述中,应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处在经济发展加速期、上升期的中国,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对于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意义深远,绿色发展对于推动中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过去那种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既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又要改变“大生产、大消耗、大排放”的生产消费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发展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传统的发展观。我们既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人类得到发展,又要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而实现自然界不断演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两山”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把“两山”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做法”“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借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
王曙光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金融学系教授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后每年脱贫人口约1500万人,使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党中央的统筹布局和坚强领导下,最大限度、最大规模地动员全国各种要素,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体制基础。2013年到2021年,共有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这种大规模要素动员的体制及其能力是任何国家都很难复制的。
扶贫攻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战略指引下,我国的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网络扶贫有序推进,乡村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协调联动,从而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农业农村工作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我们应再接再厉,重农固本,将农业农村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苏剑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学系教授
在关于经济问题和宏观调控方面,二十大报告保持了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稳定性表现在以前一直坚持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精神都得到了坚持,比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个灵活性体现在对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在做法上有一些微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整。
具体来看,以前我们也非常重视增长,但这次报告中把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经济增长很重要,它不仅是保就业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宏观调控的三个目标——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中,增长其实一直在我们的宏观调控目标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二十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它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下降,而就业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上升。当然为了保就业,肯定是需要一定的增长的,增长本身也是保就业的最根本的办法;但是在保就业方面,除了保持一定的增速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专门针对就业的政策可以采用。所以这个政策目标的调整,就意味着政策工具和体系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张亚光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院长、经济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二十大报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突破。“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如果说党在早期的任务是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那么“现代化”就成为党在随后岁月中念兹在兹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大之后,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了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主题。二十大报告全文中“现代化”出现了85次,为历次大会报告之最,反映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
继2021年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时隔多年再次出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之后,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属性、全面定义、本质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以全新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贡献,必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韩晗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金融学系长聘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蓝图,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不由想起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付出的艰苦努力。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遭遇中美贸易战,也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在这充满挑战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中,我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两年多来,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所取得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
季曦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系长聘副教授
二十大报告里多次提到历史性、转折性、前瞻性等词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先进感。这种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前,同时前瞻未来的视角体现在很多方面。
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提到,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将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和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风险并提,这样的观点令人兴奋。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时代,经济扩张、人口膨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导致全人类不得不共同承担由于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下降、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后果。重视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对我国实现稳定持久的发展具有明确的科学意义。
同时,报告还提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样的总结令人信服。催生我国环保事业的是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隔半个世纪,我国已经由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跟随者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引领者。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都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历史性变革,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的引领性和先进性。
作为一名经济学学者,尤其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和矛盾的学者,非常高兴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抽象来说,我们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转折点上;具体而言,我们处在可持续发展矛盾由环境局部外部性向全球生态约束性转变的转折点上。总而言之,我们处在一个亟需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作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应该主动把握时代契机,以时代需求为己任,想时代之所想,思国家之所思,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未来,不负祖国,不负人民。
贾若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长聘副教授
习近平同志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精炼全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和新高度。报告中有多处“新”意,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依靠新的思想,依靠守正创新。报告体现出中国经历新时代十年发展后的充分自信,充满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给全党全国人民带来新希望,擘画新蓝图。
结合专业方向,就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第九部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谈两点体会。
第一,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开幕会当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一件一件需要落实的事情,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者,要有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二,报告第九部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这是针对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可及性和均衡性的要求,把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上升到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工具。
李少然
北大8797威尼斯老品牌金融学系助理教授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继往开来,继第一个百年艰辛累积,开第二个百年奋斗征途;它承前启后,承十八大以来崭新气象,启二十大之后光明篇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中央有魄力开展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从严治党、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有能力应对国内外新的挑战,在经济、国防、精神文明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共同理想信念带来的凝聚力,由民主集中制带来的向心力,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来的行动力,必将让党的事业在二十大之后蒸蒸日上,向着全面中国式现代化迈进,向着中国梦前行。
我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时,更深刻地感受到西方抢跑百年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优势,于是更加感受到今日中国的变化是多么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有多么伟大。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由全体炎黄子孙创造的“中国模式”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走向世界,为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给世界的进步多贡献一个选项,让他们的道路不再是被无奈的“安排”,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会议整理:闫强明、毕悦、黄文心、刘婷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