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69讲“铁路、帝国主义与近代中国”通过腾讯会议形式举办,共四百余人参加。讲座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8797威尼斯老品牌社会经济研究所、8797威尼斯老品牌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马陵合担任主讲人,8797威尼斯老品牌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担任与谈人。
首先,马陵合教授在导论部分就帝国主义的内涵以及其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帝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对象之一,但总体而言我们对其内涵挖掘还不够充分。在近代,掌控中国的国家治权和侵吞领土并非西方列强对华控制的主体形式,潜在的政治掌控和直接的经济渗透应是主要渠道。而就经济领域而言,在经历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之后,资本力量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就如何理解外国资本输入在近代半殖民化中的地位,尚需在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探究,一则是探讨外国资本输入的变动轨迹,另一则是探讨外国在华资本控制中国的作用机制。铁路作为资本输入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控制的功能,同时还伴随着技术输入。资本与技术的关系应是值得深度讨论的问题。
随后,马陵合教授带大家重温了有关帝国主义论述的经典理论。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帝国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垄断,列宁对垄断与殖民政策的关系作了目标上的区分。在这本书中,列宁也多次提及铁路及其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特殊作用。从他关于铁路的最为经典的表述可以看出,列宁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认知铁路,只是他同时也比较多地强调了铁路在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和落后国家)发展极其不平衡,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金融资本。不过,列宁也注意到了技术对帝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预见到了技术手段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除该书之外,《帝国主义工具》《帝国的帮凶∶欧洲膨胀与技术》《铁路帝国主义》等西方学者的著作,则对技术本身的变化作了深度解读,技术既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也是一种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悖论,如技术创新与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历史学家认为技术因素作为新帝国主义原因的重要性顺序很低等等。因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在帝国主义扩张中居于何种地位?二是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列强与落后国家之间技术转移,谁更具有创新的动力与可能性。因而,在基本认知与实际研判上还是存有差距。二者如何统一,则需要基于经典理论进行延展性的考察。而其中关键点在于,要突破帝国主义在空间或制度的刻板界限,要从资本力量的角度来考量各国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列宁在其著作中强调了铁路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但是,需要进一步地厘清技术和金融是如何结合的。
在上述介绍和讨论的基础上,马陵合教授就帝国主义、非正式帝国与铁路技术转移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长期处于互相竞争或“合作”的多个西方国家的非正式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从而形成一种“以条约体系巩固其非正式的间接控制,同时寄希望于文化渗透”的非直接统治模式。铁路建设是一种非正式的帝国建设的工具,帝国主义是铁路的一个功能。铁路是帝国、金融和商业利益的潜在伙伴关系的主要产生者,这些伙伴关系形成了“非正式”帝国。在此背景下,金融与技术的关联就显得非常重要。铁路对近代中国陷于半殖民地的境地的影响,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即以垄断性的金融资本为基础,以技术作为功能性工具,以军事、外交为震慑之用,中心线索是在对华控制中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最后,马陵合教授就美国铁路发展与近代中国作出更进一步的详细介绍。美国铁路技术逐渐比英法技术领先,而且更适合东方国家。但是,由于美国在近代的相当长时间内,并没有在中国获得金融资本的控制地位,因而,其技术输入并不顺畅,受到在华资本力量更强大的其他列强的制约。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依然难以插手,其技术与产品对中国铁路辐射依旧有限。美国在近代早期中国铁路建设领域中始终是个失败者,背后的原因是金融机构缺乏政府支持、金融国际化并没有得到扩展,但是,在抗战及战后,美国转变其在华投资策略,通过出口信贷制度和租借制度,寻找到新的资本控制路径,逐渐获得实质性的对华控制的领导者地位,对中国铁路规划与建设进行了高度干预。剖析美国对华铁路渗透的特殊历程和特殊方式,透过美国友善的动机,屡次受挫的实践,阐发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更为本质的内涵,具有特定的价值。
讲座结束后,江沛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表示马陵合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中外对比的研究方法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指出,马陵合教授从早年外债观的研究出发,延伸至铁路与金融间关系,再到铁路与经贸关系,研究层层递进;时间跨度也很大,从晚清再到民国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其对帝国主义以铁路技术为抓手,利用政治与外交的手段掠夺中国资源、同时又力争控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这些阐述中涉及的研究思路、理论基础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周建波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马陵合教授和江沛教授都是多年从事铁路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学养深厚,多视角的分析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内容。对于此次讲座,周建波教授进行了三点总结:一是近代中国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国与西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国时既要查找中国资料也要掌握西方史料。二是古今视角在研究过程中极为重要,近代中国的发展受到过去历史的极大影响,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因此在研究中要结合古今才能找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发。三是近代中国铁路既是政治经济题目也是商业题目,在宏观的政治经济分析之外,还要在商言商,从商业经营的视角去理解这一内容,从而获得更深的体悟,推动铁路史研究的深入。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李嫣然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