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研究》立足于经济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视为首要教学目标,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寓于前沿问题探讨、经典文献研读、知名学者点拨与授课教师引导等课堂内容之中。课程关注中国经济前沿重大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前沿与重大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立场意识;课程通过教师专门指导、专题前沿问题研讨、知名学者讲座等形式,确立正确的思政方向,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思政意识建设,推动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本课程以小班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前沿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以专题形式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而前沿的理论现实问题,并由一位或多位知名学者的多篇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组成,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经典问题和文献的背景、历史、现实和未来重要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从而深度挖掘经典问题和文献背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内涵,促进学生思政能力实现高水平提升。
图片 课程主持教师为8797威尼斯老品牌董志勇教授,他的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他主持的《经济学专业思政建设的路径和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董志勇教授现任8797威尼斯老品牌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十二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年11月22日
地点:8797威尼斯老品牌603报告厅
特邀嘉宾:刘伟教授
刘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等。发表学术论文逾三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独立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2004 年入选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5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专题聚焦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邀请刘伟教授进行线上分享与交流。课堂上,刘伟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特点和内涵、方式要求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等角度进行具体阐述,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刘伟教授线上分享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新时代的中心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容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长期为之奋斗的基本纲领。从党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实践来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一以贯之的追求;从理论认识上看,是我党对现代化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内涵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特点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从人类现代文明史的进程来看,现代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革命支持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发展性,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的飞跃,又包括经济结构的质的改变(比如工业化)。二是具有制度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支持的社会革命性,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又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比如市场化)。三是具有意识形态演变、道德秩序变化支持的社会精神文明价值引领性,既包括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变化,也包含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秩序的重构(比如宗教革命)。四是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升支持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互动性,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匡正人类行为的过程(比如污染及治理)。五是具有分工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支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既是民族国家本身的现代化,又是全球视野下与世界互动并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以上五个方面就是现代化的普遍性,存在于各国现代化历史实践的特殊性当中,这些共同特征是在各国实践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普遍特征的概括和抽象。
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才能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基于中国自己的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回答了这一历史性命题。就基本特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本质要求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物质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创新方面更具革命性。到目前为止,人类现代化历史就其制度变革而言,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因此要求最终在结果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与劳动对立、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更具社会精神价值引领的先进性。以往人类现代化历史的精神引领是建立在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主流的、围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构建的道德、伦理及宗教基础之上的,相对于封建主义道德秩序具有其历史进步性,但这种进步性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更加一致。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人类与自然互动中的和谐性。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基本事实是先污染后治理,均是在人均GDP水平达到发达程度之后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形成了严重的环境赤字。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全过程,在摆脱贫困的发展初始水平时便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因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更具开放中的互利共赢性。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为暴力殖民掠夺,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是全球贫富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代化。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目标和中心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约束和制约条件也发生了系统性改变。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较为尖锐。另一方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就机遇而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就挑战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
要把握机遇,必须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举措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的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质量发展是供求均衡的发展,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第二,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的增长,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动力。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开放性的增长。第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的发展。
文献脉络梳理
随后,同学们对专题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读。首先,同学们围绕着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进行讨论。大家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了上个世纪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有效结合的相关研究,发现该问题始终受到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否定。并且长期以来,“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也是经济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最关键的难题。接下来,同学们进一步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创造性探索和贡献进行了讨论,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经济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统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价格决定制度改革的统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性和经济改革可行性的统一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随后,同学们围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问题,即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才能在其公有制性质基础上满足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这一问题进行学习研讨,并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线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董志勇教授现场授课
最后,董志勇教授高度评价了刘伟教授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研究,感谢刘伟教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深度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政课”。董志勇教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同时,董志勇教授高度评价了刘伟教授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开创式贡献,并鼓励同学们在刘伟教授的引领和启发下,认真研读、深入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01):3-9+93.
[2]刘伟,方敏.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02):3-48.
[3]刘伟.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J].中国社会科学,2017(05):23-43+205-206.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体制划分标准与比较标准——关于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1990(06):29-38.
[2]刘伟.所有权的经济性质、形式及权能结构[J].经济研究,1991(04):57-65+42.
[3]刘伟.公司(企业)法人产权与治理结构[J].改革,1994(04):50-60.
[4]刘伟,李风圣.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J].经济研究,1997(01):3-11.
[5]刘伟,黄桂田,李绍荣.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J].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14.
[6]刘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制度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01):5-14.
[7]刘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16,51(05):4-13+71.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